老游走遍中国安阳篇(三)内黄二帝陵

标签:
育儿颛顼帝喾二帝陵帝喾陵 |


这幅对联是对二帝一生功绩的高度概括。颛顼、帝喾是黄帝子孙,传说中的五帝。他们是文治武功的帝王。他们创九州、定版图、统一中华,革巫教、整次序、初成国家。定婚姻、制嫁娶、家庭出现,历日月、分节令、耕耘桑麻。从汤阴岳飞庙出来,就向二帝陵进发,这一段路更不熟悉,走着问着,下午一点,终于来到二帝陵的陵园门前。
颛顼,五帝之二,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姓姬,号高阳氏。为北方之帝,故又名玄帝、黑帝。生于若水(四川荥经),生活于公元前26世纪的新石器时代,也就是龙山文化时期。他的势力范围广大,北到幽灵,南至交趾,西至流沙,东至蹯木。都帝丘(濮阳)。在位78年,享年98岁。颛顼是一位有文治之功的帝王,他创制九州,定版图,完成华夏一统。建立统治机构,革巫教,整次序,初成国家集权;订婚姻,制嫁娶;规矩洪荒子民;改革甲历,制“颛顼历”,定四季和二十四节气,被称为“历宗”。
帝喾,五帝之三,姓姬,名俊,号高辛氏。黄帝曾孙,颛顼族侄。生于穷桑,主要活动在中原范围,都亳殷(商丘)。在位75年,享年105岁。帝喾即位后,顺天意,知民急,历日月,分节令,指导种植耕耘;仁而威,惠而信,明善恶,修身诚服天下;帝喾有四妃,长妃叫姜嫄,有邰国君的女儿,出外踏青踏了巨人的脚印而怀孕,生子抛弃于荒林和寒冰上,得牛羊百鸟护卫而不死,所以取名叫弃。可能有邰国还是母系社会,婚姻制度同于现在摩梭人的走婚,只是编出踏巨人迹而生弃的故事,给周人的祖先争光罢了。他在位期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乐业。弃长大后,喜欢农艺,叫人种五谷,被后人尊为“后稷”,也就是农神,是周民族的祖先。次妃叫简狄,有戎国君的女儿。在娘家与其妹在玄池洗澡,吞吃燕子蛋一枚,后怀孕生契。契是商人的祖先,估计他的出身和周祖先的弃差不多,也是走婚而生。三妃叫庆都,是大帝的女儿,生于斗维之野,被陈锋氏收养,陈锋氏死后又被养父尹长儒带到濮阳。因庆都头上始终覆盖一朵黄云,人皆呼为奇女,帝喾母听说,劝帝喾纳为妃,后生尧。四妃常仪,聪明美丽,发长垂足,估计这是帝喾看中的大美女,其他三位可能是以氏族间联姻来巩固他的统治地位。常仪生一女一子,子名挚,后也做了帝王。可见帝喾和他的四个妻子都不一般。帝喾非常喜欢音乐,他叫乐师咸黑制成了九招、六列、六英等乐曲,又命乐垂作鼙鼓、钟、磐等乐器,让64名舞女,穿着五彩衣裳,随歌跳舞。凤凰、大翟等仙鸟也都云集殿堂,翩翩起舞。帝喾好巡游,他东到泰山、东海,北到涿鹿、恒山,西到宁夏、甘肃,南到湖南长沙,参观了女娲、黄帝、少昊的遗迹。
二帝陵位于河南内黄县南30公里的黄河故道,座北朝南占地350亩,据记载,汉以前就有陵寝,九嫔墓在焉。唐太和四年(830)建庙,宋乾德六年修,金大定七年重修,元、明、清各代多次修葺和增建,昔日建筑宏伟,古朴典雅,碑碣林立,松柏蓊郁,历代帝王祭祀不绝。清末被黄沙掩埋地下。根据清沙调查,已面世浴日的有碑林、拜殿、配殿、寝殿、山门、棂星门、陵冢等遗迹遗物。
二帝陵山门面开三间,红墙黄瓦,红色大门上有门丁九行,每行九颗,共八十一颗,是最高的帝王等级。中门房脊高于旁门,中门上方有罗哲文书写的“颛顼帝喾陵”,山门坐落在高高的台基上。进山门东面是碑林、钟亭,西面是鼓楼和古井亭。在山门后清沙清出了被淹没的旧山门,这是清宣统年间修葺,四阿顶,刷红土,开中门和两侧门,从山门外有蓝砖铺设的三条甬道通向拜殿。拾级而上,便是帝陵的主要建筑“棂星门”,越过此门,就能与逝去的魂灵交谈了。拜殿,是祭拜的主要场所,前面全是格子门窗,顶覆红瓦,黄瓦构边,门楣上方悬有“德昭天地”、“人民始祖”、“传祚无穷”匾额。殿内朔二帝铜像。颛顼持斧在东,帝喾手拿角尺在西。殿内全是彩绘壁画,以颛顼、帝喾为中心上方高悬金鸟和玉兔,象征日月交辉。还有盘古开天、女娲补天、颛顼战共工、等故事。陵区内有两棵鸟柏,甚是奇特,此柏树干表面布满窟窿眼,树的截面为鸟的图案,故名鸟柏。
绕过一片土岗,便是二帝的陵寝。二帝陵并排而立,颛顼陵在东,帝喾陵在西,两陵南北长66米东西宽各为50米底部有元代砌的护陵墙,刷红土,残墙高1.2米。颛顼陵前墙镶有元天历二年(1329)颛顼陵和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颛顼陵两通标志碑。帝喾陵前墙镶有明代嘉靖七年(1528)帝喾陵标志碑。陵区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遮天蔽日,碑碣林立,前来拜竭的华夏子民络绎不绝,特别是奉颛顼、帝喾二帝为祖先的郭、王、郑、孔、宋、黄、曹、曾、姚、陈、田等姓,更是每年三月,都要前来祭祀。后人有诗赞颛顼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