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归元寺

标签:
闵公汉阳归元寺旅游 |
未来武汉前,就听说归元禅寺是武汉最有名的寺院,家一搬到武汉,就有上归元寺的念头。2010年春,我和老伴在看过琴台后,步行向归元寺走去。刚到铁路桥下,两个小混混就把老伴的金耳环抢走了。我两拼命地追,可已过花甲的我两哪能追得上二十出头的小兔子呢。打电话报警,警察迟迟在一个多小时后才到,小兔子早已跑的无影无踪了。我们上归元寺的兴趣也没有了,真是高兴而来,扫兴而走。
2011年正月十二,我独自一人又到归元寺。来到归元寺路,感到路很笮,路两旁都是卖高香的店铺,一个挨一个。归元寺的山门很气派,来烧香许愿的人很多,熙熙攘攘,非常热闹。
公元1658年顺治年间,白光和尚、主峰和尚在汉阳葵园旧址上修建普同塔,收拾大众荼毗,使抛洒于荒郊野外的白骨有一归宿。兄弟二人的善举得到众生认同,又历数载,寺院拔地而起,额曰“归元”,这就是归元寺的由来。
佛教寺院的大门即谓三门。“佛地论”云:“大宫殿,三解脱们,谓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因大门修建时拱似山形,而庙宇又多修在山上,所以民间将三门误作山门。归元寺的外山门是1989年新建,坐西朝东,高9米,宽20多米,看上去像一座古城的城门,巍峨庄重。朱红殿门,三开门式。白墙青瓦,檐角高耸。中间为一大拱门,门上方高悬直匾“归元禅寺”。中山门为古典八字门建筑,但却向东北略偏,在我国寺院中极少见,据说是按佛学“悟逆行正”之说,有“勒马回头”之定式。归元寺的山门颜色为杏黄色,这是道光皇帝敕赐的玉玺,因此无碍。
进入山门,按指定路线向北正西折向南,老远就看见双面观音黄铜朔像。像高18.8米,立于一个3米高的莲台之上,一手拈成结手印上翘,一手持净瓶微垂。观音面部表情温和亲切,眼睛中饱含对众生之怜悯。佛像头顶一轮火焰,象征佛光普照。
观音朔像右侧,为新建的财宝天王殿,主奉财宝天王。财宝天王又名毗沙门天王,主管财源。财宝天王的坐骑为雄狮,他左手握鼬鼠,右手持如意宝珠,口吐财锦。来求财的善男信女,无不纷纷双手合十,跪在蒲团上,祈求财源滚滚,荷包满满,存折多多。
从财宝天王殿向东为商业区,各种佛纪念品小摊比肩而立,佛品及各种玉饰件琳朗满目。玉石馆中有一重达万斤的和田子玉价值连城,据说此玉将雕刻成佛像立于即将建成的圆通阁内。
与商业街毗邻的是禅寺南院罗汉堂,报本堂。拱门上题有“不二法门”匾额。不二法门是大乘思想通过对立统一的方法获得佛教真理的一种方法。进入南院有一50米长的碑廊,碑廊书画相间,书法为主,绘画为辅。楷书端庄为重,行书雄浑厚润,草书天马行空。昔画竹通禅者为竹禅,吟诗志禅者曰寄禅,今泼墨透禅者书禅也。禅净结合,顿渐彻悟,方便多门,归元无二。精进万化,寂默是本,禅书若舟,度人度己。
进入法相庄严的院内,中间耸立着一座塔式大鼎,天王殿分南北两厢,四大天王隔丹樨相望。四大天王造型威猛,头戴金盔,身披铠甲,脚踩小鬼,气势逼人。地藏殿在天王殿的北角,供奉着地藏菩萨、闵公、道明和尚。地藏菩萨为朝鲜族人,名子叫金乔觉,渡海来到中国,在九华山顶端坐75载,99岁得道成化。他左右乃是他的弟子,实为父子,闵公为父,道明为子。地藏王主宰十八层地狱,与阿弥陀佛主管的三十三层极乐世界相对应。罗汉堂是南院的主体建筑,建筑布局为田字形,四厅相通正座是阿弥陀佛,倒座是千手观音,前厅为皆大欢喜弥勒佛,背座是护法神韦驮,后殿是阿难、迦叶、文除、普贤拥簇着释迦牟尼佛,四周列坐五百金身罗汉。
武汉有数罗汉的习俗,就是你不管站在个罗汉的跟前,按你的年龄,从这个罗汉开始数,数到那个罗汉,你可按这个罗汉的签语,让寺院里专职的解说人来解说,分单片讲和精讲,由钱的多少决定。这天要数罗汉的青年男女还真不少。
中院以大雄宝殿为主,右客堂,左斋堂。越大士阁门,穿回廊,可沐浴大雄宝殿之佛光。大雄宝殿正中间是佛祖释迦牟尼朔像。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相传是印度北部的一个王子,一天出城郊游,满目皆为百姓受贫困、饥饿、疾病、衰老、死亡的痛苦煎熬景象,心中顿生悲哀,感慨万分:“日月易过,少年不长,老至如电,身形不支,气力衰虚,坐超苦极。我虽富贵,岂能独免,念及将来,甚可畏惊”。最后经过北门时,看见一梵行沙门,戴圆顶,着法服,一手托钵,一手持杖,超然于市井,安详前行,王子赞叹这才是人们向往的生活,遂大彻大悟,冲破阻力,舍弃荣华富贵,出家修行。释迦牟尼29岁出家,后入苦行林,经6年苦修,在菩提树下大悟成佛。他35岁时创立佛教,云游各地,广收弟子,传教弘法,教化众生,后以80高龄坐化于天竺,在婆罗树下涅槃成佛。苏东坡有诗赞之曰:
“
佛祖像的背面佛龛中供奉的是南海观音,南海指的是普陀山。大雄宝殿前是韦驮殿。韦驮殿大门正上方悬挂着黎元洪手书“归元古刹”四个鎏金大字,笔法相当苍劲。韦驮殿里供奉弥勒佛像,弥勒佛就是那个大肚欢喜佛,他是释迦牟尼指定的继承人。我国五代时期浙江有位布袋和尚,被认为是弥勒佛的化身。弥勒佛背面面朝大雄宝殿的佛像就是韦陀。他身披铠甲,手握降魔杵,体态丰满,威风凛凛。韦陀菩萨为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大护法之一,居四大天王三十二护法之首。据称,释迦牟尼涅槃时,捷击鬼趁众不备,盗取佛牙一对遁去,被韦陀急追取回。以后,韦陀就在释迦牟尼佛像对面护法,所以,我国的寺院的韦驮殿总是面对大雄宝殿而建。韦陀像是由一整根柏木雕成。韦陀菩萨对面是护法神迦蓝菩萨,实为三国时的关公,可见关公在民间及佛教界影响之大。
中院还耸立着钟楼和鼓楼,左右隔放生池遥相呼应。放生池宽 15米,长25米,池内龟鱼游动,怡然自得。池内四角有“阿耨达池”四字,每个字一米见方。据说释迦牟尼成佛后,到一个叫阿耨达池的地方洗净身体上的污物后,再到人群中宣讲佛法。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信奉放生,故佛教寺院中多有放生池。
穿山门右拐进入北院,迎面有一影壁,上写“南无阿弥陀佛”僧人将此话长挂嘴边。南无的意思是敬礼救我度我,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合起来就是向阿弥陀佛致敬的意思。北院以藏经阁为主,三圣堂为辅。藏经阁是寺院中收藏佛学经典,陈设发物、法品和艺术珍品的建筑。藏经阁高25米,为仿唐牌楼式建筑,两层五间,崇门丰室,洞户连房,堂阁高阔。阁中陈列的法物、法品琳朗满目,最引人瞩目的是一座释迦牟尼白玉坐像,是归元寺的镇寺之宝。此佛是缅甸佛教界三宝弟子赠送的,佛像神态安详,双耳垂肩,两手过台,目光宽容,默默含笑,极具感染力。藏经阁有48个木柜和8个陈列器柜,收藏的经书不乏珍本,阁内收藏的四部大藏经是《渍沙藏》、《频伽藏》、《续藏》、《龙藏》。大藏经是佛经的总称,是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又称“三藏”。获得此称号的不太多,玄奘既是获得此称号的高僧,故唐僧又叫唐三藏。
因为正值元宵佳节,上归元寺祈福、还愿、烧香、拜佛的人太多,市政府吧行走的路线重新制定,把烧香放在了第一位,故这次是倒着参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