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用进项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问题的通知

(2021-05-27 09:31:54)
分类: 所得税、间接税、营改增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用进项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 [2004]1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为了加强增值税管理,及时追缴欠税,解决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下简称“纳税人”)既欠缴增值税,又有增值税留抵税额的问题,现将纳税人用进项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对纳税人因销项税额小于进项税额而产生期末留抵税额的,应以期末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
    二、纳税人发生用进项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时,按以下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一)增值税欠税税额大于期末留抵税额,按期末留抵税额红字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科目 。
    (二)若增值税欠税税额小于期末留抵税额,按增值税欠税税额红字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科目 。
    三、为了满足纳税人用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的需要,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申报办法》(国税发〔2003〕53号)《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主表)相关栏次的填报口径作如下调整:
    (一)第13项“上期留抵税额”栏数据,为纳税人前一申报期的“期末留抵税额”减去抵减欠税额后的余额数,该数据应与“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借方月初余额一致。
    (二)第25项“期初未缴税额(多缴为负数)”栏数据,为纳税人前一申报期的“期末未缴税额(多缴为负数)”减去抵减欠税额后的余额数。
 国家税务总局        
 二四年八月三十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进项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有关处理事项的通知 

国税函[2004]1197号                          2004-10-29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用进项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112号)规定,现将增值税进项留抵税额抵减欠税的有关处理事项明确如下: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用进项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112号)规定,现将增值税进项留抵税额抵减欠税的有关处理事项明确如下:
    一、关于税务文书的填开
    当纳税人既有增值税留抵税额,又欠缴增值税而需要抵减的,应由县(含)以上税务机关填开《增值税进项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通知书》(以下简称《通知书》,式样见附件)一式两份,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各一份。
    二、关于抵减金额的确定
    抵减欠缴税款时,应按欠税发生时间逐笔抵扣,先发生的先抵。抵缴的欠税包含呆账税金及欠税滞纳金。确定实际抵减金额时,按填开《通知书》的日期作为截止期,计算欠缴税款的应缴未缴滞纳金金额,应缴未缴滞纳金余额加欠税余额为欠缴总额。若欠缴总额大于期末留抵税额,实际抵减金额应等于期末留抵税额,并按配比方法计算抵减的欠税和滞纳金;若欠缴总额小于期末留抵税额,实际抵减金额应等于欠缴总额。
    三、关于税收会计账务处理
    税收会计根据《通知书》载明的实际抵减金额作抵减业务的账务处理。即先根据实际抵减的2001年5月1日之前发生的欠税以及抵减的应缴未缴滞纳金,借记“待征”类科目,贷记“应征”类科目;再根据实际抵减的增值税欠税和滞纳金,借记“应征税收——增值税”科目,贷记“待征税收——××户——增值税”科目。
    附件:《增值税进项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通知书》
国家税务总局         
 二四年十月二十九日    

附件:
增值税进项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通知书

      税     字(    )第  

             
    你单位至           日止,增值税欠缴税额为      元,应缴滞纳金为      元,增值税进项留抵税额为      元。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用进项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112号)规定,现将你单位增值税留抵税额      元抵减欠缴税额      元,抵减滞纳金      元。尚余增值税留抵税额/欠缴税额      元。
    请你单位据此通知对相关会计账务进行调整。

××国家税务局    
    ×年×月×日    



四川省税务局:关于抵缴增值税欠税/减免增值税是否减少城建税及附加税的计税依据?
2019-09-16 阅:  转:   分享 
  

日期:2019-09-12

来源:四川省税务局

问:1.增值税留抵税额抵缴以前月份增值税欠税,是否需要相应减少以前月份附加计税依据并更正申报表?

2.跨税种抵缴欠税,如汇算清缴多缴企业所得税抵缴增值税欠税,是否需要减少附加计税依据?

3.增值税减免,如企业招录重点群体就业每人每年按7800元依次扣减增值税、城、教、地、企业所得税。扣减增值税后是否也需减少附加计税依据?

谢谢!

答:请参考:经批准用增值税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的部分,应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但应区分2种情况:

一、如果欠缴的增值税没有按规定缴纳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应按本期应纳增值税计算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若没有办理附加税费缓交手续,应按规定加收滞纳金。

二、如果欠缴的增值税按规定缴纳了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应按本期应纳增值税减去欠缴的增值税后的余额计算应纳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财政部 税务总局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务院扶贫办关于进一步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9〕22号)第二条规定,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的计税依据是享受本项税收优惠政策前的增值税应纳税额。


安徽省税务局

留言时间:2021-02-22

问题内容:

兹有我单位,在2020年9月所属期因资金困难,当期需要交纳增值税80万元,因我单位资金困难,形成欠税。但城建税及附加正常申报和缴纳,计96000元。2020年10月所属期增值税0申报。2020年11月份,因进项税额较大,形成期末留抵100万元。故我单位按照税务机关的通知,办理了期末留抵抵欠80万元。

现在需要咨询的是,我单位缴纳的城建税及附加是不是应该更正当期(2020年9月),在计税依据里面填写0,形成多缴,办理退税?退税金额为96000元。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第三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法》第二条都规定“城市维护建设税,以纳税人实际缴纳的。。。。。。”

请回复的时候,明确一点,具体一点,让人能看明白。不要直接复制粘贴下面这句话:

经批准用增值税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的部分,应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但应区分2种情况:

一、如果欠缴的增值税没有按规定缴纳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应按本期应纳增值税计算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若没有办理附加税费缓交手续,应按规定加收滞纳金。

二、如果欠缴的增值税按规定缴纳了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应按本期应纳增值税减去欠缴的增值税后的余额计算应纳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请回复,为感!

答复机构:安徽省税务局

答复时间:2021-02-23

答复内容:

国家税务总局安徽省税务局12366纳税服务中心答复:

您好!您提交的问题已收悉,现针对您所提供的信息回复如下:

批准用增值税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的部分,应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如果欠缴的增值税按规定缴纳了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应按减去欠缴的增值税后的余额计算应纳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本期应纳增值税

具体建议与主管税务机关核实。

感谢您的咨询!上述回复仅供参考,若您对此仍有疑问,请联系12366或主管税务机关。



在2021年1月所属期因进项发票没有进来,正常申报后,当期需要交纳增值税39.8万元,城建税及附加3.98万,因我单位资金困难,形成欠税。进项发票于2021年2月初收到,便产生进项税额44.5万,2021年2月销项税额为6.2万,抵扣后2021年3月2日正常申报了有留抵税额38.3万。故我单位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用进项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112号)规定,办理了期末留抵抵减2021年1月欠税39.8万元。实际缴纳增值税1.5万,其城建税及附加仍处于欠税状态,

现在需要咨询的是,我单位缴纳的城建税及附加是不是应该更正当期(2021年1月),计税依据应按照1.5万计算并缴纳城建税及附加,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第三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法》第二条都规定“城市维护建设税,以纳税人实际缴纳的。。。。。。”我单位2021年1月虽然申报的计税数据是按照抵减前的增值税,但并没有实际缴纳,截止2021年3月2日实际缴纳的增值税为1.5万。

 

请回复的时候,明确一点,具体一点,让人能看明白。请不要复制粘贴之前对别单位的回复答案,我想明白我应该和大厅工作人员怎么说,大厅工作人员应怎么帮我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