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克红:增值税不影响利润?这个说法听上去有些愚不可及——
(2019-04-28 21:36:47)| 分类: 财税泛泛评 |
增值税不影响利润?
这个说法听上去有些愚不可及——
连没有受过会计专业训练的人也知道,交税既然要花钱,利润当然就会减少。然而,念了中国的会计学,考了CPA之后,人们知道了,“增值税不在利润表上体现”;继而糊涂了,“既然不在利润表上体现,当然不影响利润了!”在企业利润吃紧,需要更加严格地控制费用时,人们多半把眼光盯在“费用明细表”的各个项目上,而不容易想到增值税的控制。因为“费用中从来就没有包括过增值税项目”,他们甚至压根儿就不同意将“增值税”与“成本”混为一谈。
↑
这的确是税务总局的一个“瞒天过海”大魔术。
1994年税制改革,增值税由“价内税”改为“价外税”,进而改变会计准则,彻底改变了“会计收入”的计量方法,将增值税从利润表的“收入、成本”中剔除并隐藏起来,而以残缺不全的所谓“不含税价”来反映“收入和成本”。税制制定者正是以此暗渡陈仓,将增值税成本从毛利中悄无痕迹地剔除了,从而引开了企业财务管理者的注意力。更有甚者,由于财务管理者受到会计准则的长期话语训练,习惯于“(不含税)收入”这样的会计语言,与非财务人员(项目总经理)习惯使用的“(含税)销售额”之间产生了难以逾越的沟通障碍。会计师们往往使用这种专业的“会计语言”壁垒来应付非财务管理者(总经理)加强管理增值税成本的要求,而后者无不在这个数字魔术面前满腹狐疑却张口结舌。
事实上,增值税是在利润表上对商品销售毛利直接进行了扣减,即该会计毛利是减除了增值税成本之后的净毛利,与非会计人员表述的毛利即“进销差价”(乃未扣增值税的毛利)完全不同。管理失控的增值税成本会直接导致“净毛利”的下降,与租金、人工等经营费用的失控后果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前者不以数字在利润表上现身,而后者却以膨胀的数字现形。
采购价为80万元的家电商品,以100万元标价售出。采购部门计算的毛利(即进销差价)是20万元,毛利率20%。但现行会计准则下会计部计算的利润表却不同(见表1-1):
|
|
|
|
项目 |
金额(万元) |
|
销售收入 |
85.47 |
|
销售成本 |
-68.38 |
|
|
|
采购部门预算的20万元毛利在利润表上缩水为17.09万元,是因为支付了2.91万元的增值税成本,而这一成本却被隐藏于利润表之外。如果让增值税成本现形,则利润表将表达如下(见表1-2):
|
|
|
|
项目 |
金额(万元) |
|
销售收入 |
100 |
|
减:销项增值税 |
-14.53 |
|
销售成本 |
-80 |
|
加:进项增值税 |
+11.62 |
|
|
|
这种表达法不够通俗。以“价内税”(含税价)来表达利润表可能更便于非会计人员(销售经理)理解(见表1-3):
|
|
|
|
项目 |
金额(万元) |
|
销售收入 |
100 |
|
销售成本 |
-80 |
|
|
|
|
销项增值税 |
-14.53 |
|
进项增值税 |
+11.62 |
|
|
|
|
|
|
显然,只有“价内税”法表达的利润表才是完整的。它清晰地揭示了增值税成本对企业利润的侵蚀,并呼吁企业管理者对它进行有效的管理。
还是上述例子。如果对增值税控制不力,比如因为少数供应商提供的不是17%而是3%的增值税发票,或者部分抵扣发票在传递中被丢失或延宕过期以致被税务局禁止抵扣,导致实际获得税务局许可抵扣的进项税只有10万元,则增值税成本即刻上升至4.53万元,而“商品销售毛利”则下降为15.47万元,下降10%。再假如,因为提前支付供应商货款而提前取得抵扣进项税金5万元,则本期可以减少增值税现金流出5万元,从而增加企业的可支配现金。
可见,税收支出是一项性质上与租金、人工、水电费用完全相同的成本(费用)开支,需要进行同样严格的预算、控制、考核评估和持续改进。有效的税收成本控制和管理可以直接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相反,失败的税收成本管理将导致企业毛利的萎缩,失败的税收现金流管理将导致资产负债表上不良资产(留抵进项税)膨胀,从而威胁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