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收获

(2013-10-28 09:24:04)
分类: 关于我们

文:刘文曼
编辑:李银
      

      两年前我和几个同济绿协(编者按:同济大学“绿色之路”协会,简称“同济绿协”发起于2000年10月,是同济大学在校学生在共同理想的基础上自愿组织起来的群众性团体,是同济大学目前唯一以宣传环保知识、普及环保理念、发展环保事业为主旨的协会。本文作者刘文曼为同济绿协的创始人之一及第一任会长)的老会员聚到一起,准备再一起做点事情。我们给这些事情起了一个名字,叫“绿色种子计划”。 

       我们的愿望很小: 

       希望在大学生中寻找到当年的“我们”——充满热情的立志保护环境的“我们”,对世界研究工作充满好奇,相信解决问题的方案必须基于事实与数据的“我们”,努力寻找答案的“我们”。绿色种子计划的目的是为大学生启动一个独立环境调查计划,鼓励大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现象,支持大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希望能为国内的环境,做一点事情。绿色种子计划希望结合成员的个人专长,联合国内外青年环境工作者和资深环境专家开设网络环境课程,从专业上支持正在为改善国内环境努力的个人,团队和机构。不论身在世界何处,我们可以尽一份力,我们也能做一点事情。 

      但大家都明白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绿色种子计划的成员的跨度很大,在年龄层上横跨十届,最年长的成员和最年轻的成员相差十岁;在地域上横跨四大洲,每次开网络会议如果要凑齐人数,只能是北京时间晚上,美国时间早晨和欧洲非洲时间下午。此外,所有的成员都是志愿者,大多数成员不是在进修博士学位,就是有一份全职工作。大多数的成员,一周七天从事环境科研工作,全年无休。 

       但当有人提议,“来,一起为环境保护做一点事情”。每一个人都表示:好,算我一个。没有人推脱,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每个人都记得我们做环保的初心。

       这一点,我一开始就有十足的信心,因为我们这些大学环保社团里出来的人,不管走到哪里,就是这样的。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从单纯热忱的大学生环境主义者,成长为专业理性的环境工作者。这十年里,从来没有改变的,是我们做环保的初心、被现实磨砺过的理想主义和珍藏于心底的信念。 

      在过去的两年之中,绿色种子计划一起克服了许多的困难,实现了许多“里程碑”:招收了两批六个调研项目,第一批三个项目已经在2013年“毕业”;和同济教育发展基金签订协议,使我们的款项有了合法并且公开透明的收支渠道;有了一个简单,但是独立域名的网站www.green-seeds.org;还成功申请到全球绿色资助基金会基金,支持我们录制网络课程;初出茅庐就入围了阿拉善基金会“创绿家”计划,收获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最大的成绩是,我们散落世界各地,却“奇迹”般的远程协作,把“绿色种子计划”从构想变成了现实。 

      让我没想到的收获,是在绿色种子计划从无到有的过程中一路结识的,从陌生到熟悉的他们: 

      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的总干事刘毅博士从绿色种子计划的初创阶段,就给项目设计出了很多好主意。这位说话特别快的厦门大学的生物学博士,自大学时代起就致力于红树林保护工作,拿过“福特汽车环保奖”,更是英国惠特利自然保护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人。如何让科学研究更好的为环境保护工作服务,是我们有共鸣的话题。绿色种子计划的成员,多年在国外生活,对国内情况和民间环保机构情况不够了解,民间环保机构的朋友们对我们也不了解。刘毅就帮我们出主意,帮我们联络,给我们写基金申请的推荐信,不遗余力。 

      网络课程的最后的成型,借鉴了阿拉善基金会项目资助官员王亦庆的许多好建议。和亦庆电话讨论的时候他在青藏高原调研,我们在断断续续的信号里,讨论了快三个小时,从大学环保时代的梦想,聊到如何把“绿色种子计划”办成一个切切实实为大学生和民间环保组织提供支持带来改变的项目。我们追求的不是规模,不是浩大的声势,只希望影响一位位大学生,支持一家家民间环保机构。当听到亦庆说,“网络课程的教学应当以支持NGO的环评/水质监测相关项目为主要目的。课程的成功是基于NGO行动的成功,NGO行动的成功就是课程的成功。”的时候,我们想,没错就是这样,这就对了。 

      自然之友理事李波老师算是我在斯德哥尔摩国际环境研究所(SEI)的半个同事。之所以说是“半个”,是因为我加入SEI的那一年,李波老师刚好离开,我们没碰上面。但我很早就在瑞典同事Maria那里听说,我们曾经有过一位中国同事,名叫Bo Li, Cornell毕业的,人特别聪明。后来跟李波老师联系上的时候,顺手查了一下李波老师的资料,才发现原来李波老师就是那个Bo Li。因为“半个同事”的关系,觉得很亲切。李波老师参加过几次我们的讨论会,给我们提了很多好建议,“豪气”地说,我们有什么用得着他的地方,尽管吩咐。最近微博微信上看到李波老师发昆明石化项目的帖子,我想,我明白的。家乡的土地,家乡的人,最让我们感到无能为力。 

      对我们最早的信任,来自全球绿色资助基金会/GGF。说来也是一个巧合,同济绿协十年前拿到的第一笔外部资助,就是GGF。十年以后,还是GGF给我们提供第一笔外部资助。听说我们的项目以后,GGF顾问常城来信,鼓励我们用网络课程项目申请基金。我与常城在十年前的学生时代就因为大学环保活动有过数面之缘,因为“绿色种子计划”的缘故重聚,也是个惊喜。常城和十年前一样快人快语、热忱务实。 

      GGF中国区的协调人吴昊亮更不用说,到处写信推荐我们的项目,帮助我们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从创绿家面试开始,昊亮就一直提,希望我们能为国内民间环保机构做些事情,希望我们能和民间环保机构联系得更紧密。这也是我们很想要做的事情,但如何通过远程操作实现,还需要不断试错摸索实践。 

     还有温波,从大学环保社团出来的人,很少会不知道“温波”这个名字。温波是北京大学生绿色论坛发起人之一,绿色和平彩虹勇士号的志愿者,后来又协助创建绿色和平北京办公室,他还是GGF最早的中国协调人——早年我们这些大学生环保社团,都接受过GGF的资助。但我们这些工科专业的学生有一个毛病,喜欢做事不喜欢见人。印象中温波有几次到上海,我都没有见过真人。这次因为网络课程,收到温波的来信,鼓励我们继续努力,一瞬间仿佛穿越回大学校园——十几年前的伙伴们都还在,都在努力从各自的角度做些事,真好。 

     听说“创绿家”,是从刘毅那里。我们这些环境学术青年,对有商业背景的基金会,始终持谨慎态度。我当时问刘毅,靠谱么?刘毅回答,靠谱,申请吧,我给你们写推荐信。申请“创绿家”最大的考虑是希望能借助申请,得到国内民间环保机构工作者和企业家的建议,让我们的项目设计更贴近国内环境保护工作的需求。而创绿家,的确给我们带来了这些机会。 

     面试我们的评委香港泰诺风保泰有限公司王积刚总经理和金陵投资董事长王广宇,都在面试之时和之后提了许多建议。比方说是否要把方向聚焦到一个项目上,是否要设置常设机构,如何通过提供奖学金学费的形式鼓励网络课程的目标学员完成课程。这些想法很务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提醒我们,如何让项目更有实效性,更具可持续性。 

     十几年之前,我刚刚开始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时候,“环保”在国内还是很“少数派”的一个概念。如今,各行各业热心参与环保事业,这种感觉真好。 一路行来,“绿色种子计划”收获的支持帮助,完全是“意料之外”。

      我很想说谢谢他们,但又觉得尽在不言中,因为我们是“一伙”的。 

      说一百遍“热爱环境”,抵不过一个小小的实际行动。就如同当年参加环保协会影响了我们,改变了我们的人生,今天我们的担当和责任,也会带动更多的人。不论身处何方,不论现实如何磨砺理想,不管个人力量如何渺小,也要尽力做一些也许能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的事。这是我们的行动力最大的意义。 

      正如甘地所说,“You must be the change you wish to see in the world/你必须成为你在这世上所希望见到的变化”。不论个人力量如何渺小,坚持,等待,守候,不放弃,就有希望。 

      共勉。 

刘文曼
斯德哥尔摩国际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博士研究生
2013年10月27日
于美国亚特兰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