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祠流芳

标签:
摄影文化人文陈家祠随笔 |
分类: 游山玩水 |
http://s11/mw690/002V5s4Jgy6XTVwHQi6fa&690
http://s13/mw690/002V5s4Jgy6XTWEW90Efc&690
(手机)http://s1/mw690/002V5s4Jgy6XTVxigms50&690
http://s4/mw690/002V5s4Jgy6XVwjpJ6j63&690陈家祠门前有一个偌大的广场,用绿化带一分为二,隔离带外可以看到陈家祠的大门,要进入内部,边上有排长队,买票进入。广场边缘竖一古祠流芳的牌坊,有点孤零零,好像是划定景区范围似的!
江浙皖祠堂比较多,坐北朝南是常规,门面这么大的祠堂,门前有这么开阔广场的,还是第一次看到。远远看着陈家祠大门口,和屋顶那些繁杂雕塑的时候,广场两边还竖有代表宗族荣誉标志的旗杆,我绝对被这辉煌宏大的气势给震撼了!
http://s10/mw690/002V5s4Jgy6XTWJkpaV39&690(手机)
简单一句话,陈家祠是一个集岭南建筑艺术之大成,并藏有让人叹为观止的各种岭南艺术珍品的博物馆。
(手机)
景点的图示很贴心,根据游览时间长短推荐相应的参观线路,既关注了重点,又节约了时间,很适合我等到此一游的游客。按图中折线形的参观顺序,基本是一个小时,观赏依次为:正厅(双面镂空木雕大屏门)---月台(石雕栏杆、铁铸通花栏板)---中进聚贤堂(馆藏珐琅工艺作品展)---后东斋(粤绣艺术作品展)---中进东厅(广东传统雕刻艺术展)--首进东厅(旧广州家居展)
【摘录编辑】
购票从边门进入,先不忙走进祠堂的大门,在门前的广场上看看。事先没做功课不知道,到了跟前一看,不禁用“气派、精致、华丽”惊呼,眼睛不够用,脑子不够使啊!!广场上介绍倒是没有,当场借了一个讲解器,对照着实物对号入座边听边看。面对这些考究的巧夺天工的装饰艺术,眼花缭乱的记不住多少,唯一重复可说的就是,怎么这么漂亮啊!
http://s10/mw690/002V5s4Jgy6XTZwopQJ09&690
http://s13/mw690/002V5s4Jgy6XTZsRli46c&690
陈家祠是一个典型的岭南祠堂式建筑,以其“三雕、二塑、一铸铁”著称,号称“百粤冠祠”。
“三雕”,是指门口石狮、石鼓等石雕,左门两边墙壁嵌砌的砖雕,以及进门四件大屏风的木雕。
“二塑”,是指陈家祠房顶上处处可体现出来的灰塑和陶塑等传统建筑装饰。
“一铸”,是指陈家祠内的铸铁工艺品。
http://s10/mw690/002V5s4Jgy6XTX51UKZ69&690
陈家祠大门前,屹立着一对活泼可爱、神态祥和的石狮子,每一只狮子都是用一整块石料雕刻而成的。狮子是当时的作品,工匠用圆润简练的线条,雕刻出一个形体活泼、神态祥和、笑脸相迎的瑞兽,也成为广东地区石狮造型的代表。下面的基座比较新,是新修复的。
在民间,一般是有钱人家门口、有文化的斋堂,有香火的寺庙、官衙庙堂前等的大门口才有石狮子,象征着权力威严,或象征正义公平,或象征着子孙兴旺、家族繁荣,很有吉祥镇宅护院的功效。
以前,工匠们先在选好的石料上,将狮子的大概轮廓画出来,最合理地利用石料刻画狮子的造型。狮子嘴里含着的“宝珠”,有听说过的,“宝珠”是狮子的灵魂,是考验工匠师傅技艺水平的重要一关。既要雕透滚圆在嘴里来回活动,又不能从口中掉出来,稍有闪失,就不是整块石头的狮子了,所以雕刻 “宝珠”的成败,是狮子身价高低的关键砝码。
总有游客喜欢手伸进狮子嘴巴里去拨弄珠子,试图取出珠子。也很多游客都喜欢与狮子合影,有些人恨不能将孩子举起来,骑到狮子的背上,或者拽着狮子的大腿,幸亏那尖利的爪子是石头的…………抓拍真是一个技术活啊,已经很眼疾手快了,也只能记录下一只没有杂乱人影的狮子!很明显,这只狮子是雄狮,一般雌雄成对,雄的脚踩绣球,雌的足抚幼狮,这只雄狮眼睛看向雌狮,威风中透着温柔,极具人情味哈:)
http://s4/mw690/002V5s4Jgy6XTZC9p4v33&690祠堂正门入口处的两侧,各立一只高2.55米、鼓面直径1.4米的大石鼓。这两个石鼓上饰有日月神、八仙和多子多福等题材的高浮雕图案。这对石鼓是目前广东地区打造时间最长,工艺最精美的文物,也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石鼓。
石鼓并不是稀罕之物,其他地方也没少见,听了一段介绍,顿觉这两块大石头有趣起来。石鼓的学名是抱鼓石,造型为圆鼓形,通常饰以花纹浮雕,上部透雕狮子,下部雕为须弥座。门前一对抱鼓石,立的是功名标志。在讲封建等级的年代,宗族中有人获取高官和功名,门前才有资格设置大石鼓,石鼓越大象征其地位越高贵,无功名者门前是不可立“鼓”的。倘若有钱人想要装点门脸显示富有,也可以把门枕石起得大一点,但为区别于“鼓”,傍于门前的装饰性部分只能取方形的,即使像抱鼓石那样高,或者雕花精致华贵,也只可称只为“墩”:)))
而陈家祠建成两年后,族人陈伯陶科举考中探花,清政府特赐殊荣,允许陈氏家族在宗祠前立巨型石鼓,以示彰表,所以,这石鼓也是陈家祠门第与功名的象征。
http://s15/mw690/002V5s4Jgy6XTXi4Ox8ae&690
http://s8/mw690/002V5s4Jgy6XTXiUw4fc7&690(手机)
石鼓两侧的石雕巧藏寓意,一侧为学,如,用莲、鸭谐音连甲,雀、鹿谐音爵禄,比喻学子在殿试中连登榜首,寓意陈家子弟金榜提名,人才辈出,建功立业,爵禄共享。另外一侧为官,用雀、鹿、蜂及猴子取挂印的图案,意为受帝王赐封侯爵之位,隐喻高升。青莲谐音清廉,寓意陈氏家族世代为侯,加官进爵,为官清廉,奉公守法,受人敬仰。
http://s14/mw690/002V5s4Jgy6XU0WMHmZdd&690
http://s15/mw690/002V5s4Jgy6XTZIVd2C6e&690
http://s3/mw690/002V5s4Jgy6XTXrP3J8f2&690(手机)
砖雕,是一门独特的建筑雕刻艺术,陈氏书院的砖雕数量很多,且多是选用上等青砖,按图逐块雕琢、拼接、镶嵌于墙上,装点门楣、墀头(音“迟”)、檐墙、或花窗,石狮、人物群,栩栩如生,朴素又高雅。陈家祠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最著名的砖雕,就是在面宽80米的正面,大门东西两边檐墙上共有6幅巨型砖雕,每幅砖雕长达4米。线条密集苍劲,纤细均匀,垂直如线,雕工精湛,也称“挂线砖雕”。
五伦全图
东面檐墙有3幅砖雕。中间是“刘庆伏狼驹”图,左右两边分别是“百鸟图”和“五伦全图”。
中国传统社会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必须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旧时民间也用凤凰、仙鹤、鸳鸯、鹁鸪和黄莺五种禽鸟来比喻五种人伦关系,分别对应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又名“伦叙图”。这里是宣扬儒家礼制仁爱思想的典型代表,寓意社会伦常有序,吉瑞祥和。
左右两幅画的空白处雕刻陪衬的诗句,是明代学者陈献章的七言绝句两首:“植竹为垣土作台,野桥分路到溪回。江门若比瞿塘水,何处游人肯上来。”“青山依旧锁溪台,前度游人去不回。赖是山人无诉牒,有人真本买山来。”看着运笔行云流水的砖雕书法,真享受啊,令人叫绝。
【故事】砖雕“刘庆伏狼驹”图,砖雕计40多个人物,形象生动。北宋年间,西北的西夏国对宋朝虎视眈眈,以驯服烈马为借口对宋朝进行战争挑衅。西夏送给宋国一匹名为“狼驹”的烈马,使者声言,如果宋朝没人能降伏这匹烈马,西夏就攻打中原。结果“狼驹”被宋元帅狄青手下勇将刘庆制伏。
http://s10/mw690/002V5s4Jgy6XU0nU21j89&690梁山聚义图
西边檐墙也有3幅砖雕,正中为“梁山聚义”图,是梁山义士晁盖、吴用、林冲等英雄好汉聚集一堂的宏大场面。
两边分别是“桐柳杏凰群图”和“松雀图”,雕刻的书法是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里的名句“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哈,如此心旷神怡的湖光春色刻在砖雕上,少拍了一幅被一棵大树挡住的“松雀图”,也不遗憾了哈!!
这对称的六幅砖雕,不仅构思巧妙,数量对称,内容也是对应的。一对人物,一对花鸟,一对山石。不论是规模还是雕刻技艺,都属全国罕见,堪称砖雕经典!
http://s5/mw690/002V5s4Jgy6XTXw1gO034&690(手机)
广场上溜达完了,开始进入祠堂。正门门额挂一朴素的横匾,红底黑字题刻“陈氏书院”,横匾四周则是有各种精雕细琢的浮雕,一幅楹联“灵羊献瑞精雕塑脊纳千祥,名祠生辉崇德学贤光百粤”已是羊年新桃。
据称晚清时,曾有大家族以修建宗祠的名义聚众与朝廷对抗,遭到了清政府的剿杀,严禁兴建祠堂。陈家祠托书院之名建祠堂,并在两扇厚重的高达4米多的木门上,彩绘了一对高达4米的门神,也是全省最大的门神,一面是红脸秦琼,一面是黑脸尉迟恭,这对门神撑满了整扇门,非常威严。可惜,进出人流不断,等了一会儿也找不到恰当的角度,作罢!反正,当时越有权势和财势的人家族,他们的祠堂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堂号、额匾、对联等等,额匾的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
【摘录】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二十年后(1894年)落成,是清朝末年广东省72县的陈姓氏族人共同捐资,并聘请广东各地能工巧匠兴建的“合族祠”,因祠堂落成后,一直作为陈姓子弟读书办学的地方,也为陈姓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又称陈氏书院。祠内设有神龛,供族人进行祭祀祖先的活动。
http://s16/mw690/002V5s4Jgy6XTXFT6x1cf&690
http://s7/mw690/002V5s4Jgy6XTXF4at886&690(手机)
跨入大门,立刻被抓住眼球。陈家祠首进正厅,竖一道巨大的木屏风。这就是“三雕”之三,木雕。由四扇镂空双面雕的木门组成的木屏风。按照中国传统,屏风是为了挡住空气的流动,寓意肥水不外流:)
屏风前搭了一个台子,上面堆满了香烛、水果、食用油等贡品。桌子四周布满鲜花,桌子前挤满了祭拜的人头,遮挡了一半的屏风。屏风的后面便是宽敞的庭院。
走进庭院回头看,四块木屏风都是双面的上下浮雕、中间镂雕,分别雕着“英雄图”、“太史第”、“荣归故里”、“渔舟唱晚”等图案,吉祥如意纹做四周饰边。构思奇妙,充满了岭南韵味,被誉为广东第一屏门。有导游正在解说其中的“渔舟唱晚”,有几只渔船打鱼归来,停泊在珠江岸边,渔网已高高挂起。渔民们吹笛弹琴孩子们玩耍,悠然自得,生活情趣浓浓。还有一幅雕的是一棵果实累累的芭蕉树,树下母鸡带着一群雏鸡在嬉戏。民间喜欢用芭蕉树的大叶子象征大业,用母鸡带一群小鸡寓意儿孙永发。讲者神采飞扬,如入胜景,听者都津津有味,如沾喜气!:))
比较遗憾的是,听了介绍,就没时间拍片。喜爱的游客太多,都凑在屏风前仔细看,也没法拍,只能远远的,或向上拍个大概吧。
http://s13/mw690/002V5s4Jgy6XTXPBDSQcc&690(手机)
陈氏书院内部,几乎所有的构建都以色泽深沉、雕工精美的木雕为装饰,包括浮雕、通雕等。内容包罗万象,图案繁缛富丽。首进与中进间,有16扇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双面镂雕屏门挡中,有“韩信点兵”、“六国大封相”、“岳飞大战金兵”、 “郭子仪祝寿”等故事,被誉为“民间艺人运用木头和钢刀雕就的历史故事长廊。”广东民间,很流传“郭子仪祝寿”的故事,还有改编的粤剧,被用来借喻家门福禄昌盛、升官发财又长命百岁。旧时民间有钱人家,常将郭子仪的画像悬挂中堂,以祈求全福全寿。不知道为什么,听到这样的故事,我总想笑。
双面镂雕屏门上故事:第一幅是“李谪仙醉草吓蛮书”《警世通言》,是一篇极具戏剧性、讲述传奇色彩的酒仙李白的故事。第二幅是“六国大封相”《东周列国传》,讲的是战国外交家苏秦成功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合纵,各国诸侯联盟后,苏秦成为六国共同的宰相,衣锦荣归的故事。这个画面很生动,豪华马车,前呼后拥,旌旗招展,鸣锣开道,气势不亚于王者出巡!
http://s13/mw690/002V5s4Jgy6XV6JWm2U0c&690
http://s13/mw690/002V5s4Jgy6XVBciKXG7c&690(手机)
书院以门堂(头门)、聚贤堂(中堂)和后堂(祖牌堂)为中轴线,中路三进的核心是聚贤堂,陈家祠的主殿堂,是供族人聚会、议事、宴请、礼拜、祭祀的场所。聚贤堂最高,东西两旁分别配置较为矮小的厅堂或厢房,在纵深上三进厅堂步步高升。受礼制的制约,各建筑台基的高度只有浅浅的四五步台阶,每一进建筑又比前一进提升56厘米,中进聚贤堂最为高大,形成中间宽大、两侧渐小、左拥右护之势,尊卑分明,也含有“青云直上、步步高升”之意。
聚贤堂大殿中的柱子,都是从缅甸进口而来的,这样的柱子整个书院共计124根。陈家祠历经百年风霜,却不见下沉严重的现象。不知道是风水问题,还是当初建筑工艺和设计的绝妙。
http://s13/mw690/002V5s4Jgy6XU0FO1OYdc&690
http://s8/mw690/002V5s4Jgy6XU0GoJDNb7&690
http://s11/mw690/002V5s4Jgy6XU0Fh9cCba&690
聚贤堂面前是一座宽阔的月台。郭沫若先生曾在此留下“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的诗句。
http://s14/mw690/002V5s4Jgy6XTYmB8x71d&690
http://s10/mw690/002V5s4Jgy6XTYaNcNz09&690(手机)
嵌在月台石雕栏杆上的铁铸装饰,色调凝重,构图精美,是西方庭院建筑常用的装饰艺术。前面提到的“一铸铁”,就是指陈家祠内高超的铸铁工艺品—佛山铁画。陈家祠建于清末,因广州早已是通商口岸,故陈家祠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吸收西方建筑工艺不足为奇,但“铁铸通花栏板”在当时却是非常少见的奇观。
介绍说栏板的内容共有4种,分别是“麒麟凤凰送玉书”、“龙戏珠”、“三羊启泰”、“金玉满堂”。“麟凤龟龙”乃四灵,麒麟凤凰送玉书图案就比较直白了,祥瑞降临,意寓杰出人士之降生。相传一代圣人孔子的诞生,就是麒麟送子的结果。紧邻的是一群金鱼在莲池中嬉戏,寓意“金玉满堂”。左面是一鹰一熊,比喻为“英雄”,右面是凤凰和鹿,谐音寓意“富贵福禄”:))古人真是想象力太丰富了!
http://s15/mw690/002V5s4Jgy6XTYUGSOG0e&690
http://s5/mw690/002V5s4Jgy6XU0NKL6k64&690http://s8/mw690/002V5s4Jgy6XTYVtwSb07&690(手机)
通常我们看到的一个庭院里,栏杆的望柱头造型是一致的,比如龙纹、云纹、莲花、葫芦等。陈氏书院月台的望柱头石雕,台阶两旁的望柱头雕刻成狮子形状,其他的望柱头,则雕刻成一盘盘的仙桃、佛手状,谐音多福(佛手)多寿(仙桃)。用各种瑞兽、花鸟、果品为题材,用连续缠枝图案的表现形式进行柱子的雕饰,寄寓陈氏子孙用岭南佳果奉祀其祖先的虔诚敬意。
http://s11/mw690/002V5s4Jgy6XU10WsNsfa&690书院的石雕装饰工艺,有圆雕、高浮雕、减地浮雕、镂雕和阴刻有多种雕刻技法,又把双面铁铸通花栏板嵌入栏杆中,使呈灰白淡雅的栏杆在色调深沉的铁铸栏板映托下,对比鲜明,主题突出,极富装饰效果。
http://s6/mw690/002V5s4Jgy6XU16sVx3c5&690
http://s2/mw690/002V5s4Jgy6XU15PAjv61&690陈家祠的“二塑”,灰塑和陶塑,在陈家祠堂的房顶上处处体现出来。
这个是陈家祠的正脊脊饰。分上下两层,上层为陶塑,下层为灰塑。
上层的陶塑,是一幢幢店铺房屋,鳞次栉比,排列成一条热闹的商业街道,两端有倒立的鳌鱼作结束。
如果去过山东青岛崂山或南方的海滨等地,对龙头鱼身的鳌鱼不会陌生。海边的地震海啸,神山仙岛的形成,至今民间还有很多人相信,此类现象都与鳌鱼有关的呢。也有相传鳌鱼为龙生九子中的一个,属水,饰于屋脊以镇火灾,取“水克火”的含义。关于鳌鱼的神话故事,比较多的说法是在远古时代,鲤鱼跃过龙门,飞入云端升天为龙,只因偷吞了龙珠,变成了龙头鱼身的鳌鱼。这种鱼龙互变的形式,作为建筑雕塑装饰在屋脊上,翘着高高尾巴,气势不凡,寓意就是助学业、旺事业,独占鳌头,辉煌一生。
下层的灰塑图案,有人物、植物、山石、题字。中间一副“福禄寿图”,象征幸福、吉利、长寿,有这三星拱照,定必儿孙满堂,增财添禄,安康长寿。此三星,是最受传统华人崇敬的神明,也是中国人长期追求的幸福生活目标。
http://s16/mw690/002V5s4Jgy6XU1i6XQbdf&690有一个令人惊叹的数据统计。
陈家祠堂的脊饰陶塑有11条,均在光绪年间(1890-1893)烧制的。陶塑,一般是工艺师搜集奇幻神妙的地方风物,广罗民间古典故事,设计雕塑完成再放到窑里烧制好了才安装到屋顶上的,常用于有钱人家、宗庙祠堂、佛道庙宇等的建筑装饰,精致,风格独特,价格昂贵。这里设计的鳌鱼形,飞翔在云天,突破了传统的造型。鳌鱼的两根长须伸向天空,有“跃龙于瓦甍(音“萌”)”的气势,与前面所说的一致,隐藏状元及第,独占鳌头之意。
http://s15/mw690/002V5s4Jgy6XU1pNYZ01e&690
http://s12/mw690/002V5s4Jgy6XU1qHasjab&690灰塑是省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陈家祠的灰塑总长度有1800多米,共塑造了224个人物,装饰的题材丰富,涉及龙凤花鸟瑞兽山水和历史故事。尤其喜欢的内容有“群仙祝寿”、“麒麟送子”等,还有用各种缠枝瓜果图形表示瓜瓞连绵,祝福子孙繁衍昌盛。
灰塑,是广东传统建筑特有的室外装饰艺术。以廉价的石灰作原料,或用贝壳磨碎成贝灰,经水浸泡后掺以纸筋或稻草,反复捶打,加少量糯米粉以增加灰浆的胶粘度,制成草根灰泥或纸根灰泥,工匠就在需要装饰的部位进行人工塑造,待晾干后再在表面涂上矿物质颜料上色。灰塑的工艺简单,塑造自由,不需烧制。但也经不起日晒雨淋和风化,容易发生表皮层的脱落,乃至构件内部松散,一般5年要美容保养一次。
http://s7/mw690/002V5s4Jgy6XU1Le3D866&690
http://s14/mw690/002V5s4Jgy6XU1Ou4xvbd&690所以陈家祠脊饰的下部采用现场制作体量大而较为粗糙的灰塑,上部则用陶塑。陶塑是制作、上釉、烧制出来的艺术品,用精湛的制陶传统工艺,制造出比较精细的房屋与人像。上细下粗的组合,筑成一条稳重的五彩缤纷的空中彩带。这些装饰看上去有造型豪放,有神韵生动,只可惜阴天不给力,衬不出靓丽多彩的颜色。
http://s10/mw690/002V5s4Jgy6XU1SO4Ep09&690
http://s5/mw690/002V5s4Jgy6XU1S1B7C24&690第一图,有写“桃源三结义”,众所周知的故事。
其实,如果各种雕塑旁边,若不写所雕刻的故事名,几乎是无法明白这些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雕塑内容是什么故事来源,除了目不暇接,只能以人物、花鸟、亭台楼阁、山水美景的精致来赞美“富有浓郁的岭南特色”,所以每当看到这些,我总是掩口偷笑,外行看热闹哈哈~~
http://s10/mw690/002V5s4Jgy6XU22iPQ539&690在陈家祠的装饰图案中,以“福”的图案最为著名。有俗语说: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陈家祠的“福”数不完。介绍说在聚贤堂两边的山墙上,有一个面积达4平方米的蝙蝠前面装饰着两个大铜钱,寓意“福在眼前”的图案,爱宝眼大,愣是没找到。但看到大多数的屋檐瓦当上,雕刻着小小的蝙蝠,都是好寓意,“福寿双全”、“五福捧寿” 两只蝙蝠相叠叫“福上加福”,钟馗执扇招引蝙蝠叫“引福归堂”,蝙蝠口中含着如意绳结、桃子,有“福寿如意”的寓意……陈家祠的建筑装饰,故事多,习俗多,口彩好,含义很吉祥!
http://s12/mw690/002V5s4Jgy6XV79uYdRcb&690
http://s7/mw690/002V5s4Jgy6XV6VcZ1A86&690(手机)
抬头看完屋顶,在环顾四周,陈家祠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长廊、庑将十九座建筑和六个院落桥面地连接起来,还有纵向敞廊的青云巷、冷巷,使整个建筑四通八达,形成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整体。正如平面图上所看到的那样,祠堂的整体布局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
我们通常说的院落间的通道巷子,这里有“廊”、“庑”之分。特意百度,“廊”“庑”,拼音为láng wǔ,即堂下四周的廊屋。分别而言,“廊”无壁,仅作通道;“庑”则为高堂下周围的廊屋,有壁,可以住人。
片1是冷巷,字面意为偏僻的小巷,这里有通风、防火、排水、采光、晒晾、交通等功能,适合两边安放椅子栽种花木,供休憩玩赏。
片2是两边高墙耸立的青云巷,抬头只见青天白云,取其“青云直上”,美观又实用。
片3片4即为“庑”,一可辅助交通,二是建筑室内室外的空间过渡与缓冲。
http://s14/mw690/002V5s4Jgy6XTZoQAtD3d&690在走出大门的时候,不忘回头记录一下陈家祠的廊门。
陈家祠正面中轴两侧,分别有四个廊门直通后院,上面有“德表”、“蔚颍”、“昌妫”、“庆基”的石匾。内部亦有四个廊门横向通往东、西两院。内部青云巷与檐廊棋盘相交,外面看上去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墙面,体现了礼制所要求的规矩秩序和尊严。我就近拍了一个廊门,上刻“昌妫”。妫(音“归”,中国姓氏)。至于妫姓的起源、发展、昌盛、衰败、消失,好复杂的,不想搞清楚,石匾的意思,就是让妫姓的后人繁荣昌盛的意思:)
http://s13/mw690/002V5s4Jgy6XU2wflsU1c&690祈求好运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正常心理,在古时,“万物有灵”的观念早已深入民心。很多事物因其形态特征、色彩、谐音等被赋予了特殊内涵和象征意义,广东人更是比较追求“讲意头、讨彩头”。像这幅雕,将石榴和雀鸟组合,借石榴多子及“雀”与“爵”的谐音,来表达希冀子孙发达、家族兴旺的心理。在陈家祠里,用大量传统的精湛的建筑装饰,将寄托的家庭和睦幸福、人财两旺、敬祖启后、子孙昌盛的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在广州的闹市中心,欣赏到这一宏大的古老建筑的遗存,收获美的享受,真是一件幸事!
爱与爱宝,文,摄于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