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广济桥

标签:
摄影文化视线随笔广济桥 |
分类: 游山玩水 |
http://s1/mw690/002V5s4Jgy6U8CGh9D2f0&690
http://s14/mw690/002V5s4Jgy6U8CH3kzbad&690广济桥,潮州著名的“地标式”人文景点,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桥史,民谚有“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趟”的说法。大年初一早上,幸运地遇到了省级非遗潮州大锣鼓在广济桥头开鼓,在热闹非凡的锣鼓声中,我们走上了广济桥。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触动灵魂的胜景,而是桥梁史上形式殊异的表征,是聚最丰富的想象力的经典,是潮州文化、历史的缩影,还有我们在历史文化名城收获的新年好运气!
http://s6/mw690/002V5s4Jgy6U8CLrtFXf5&690【摘编】湘子桥,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又名广济桥,跨越浩瀚滚滚的韩江之上。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距今845年。它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与我国的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http://s1/mw690/002V5s4Jgy6U8CRFOMMe0&690
http://s10/mw690/002V5s4Jgy6U8CTTP5v19&690
http://s2/mw690/002V5s4Jgy6U8CUFWcF71&690
http://s13/mw690/002V5s4Jgy6U8CT9mG0ec&690
http://s8/mw690/002V5s4Jgy6U8CSntLFe7&690
广济桥作为水上通道,可谓是叹为观止的世界奇迹了!在我们还没有了解广济桥“浮梁结合”这个了不起的功能前,一上桥就看到桥上配套修建的形态各异的亭阁,共有二十四座,让我们很直观地看到,这是一座构思精妙、雄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单看一座楼阁,建筑的平面、立面体态各异。屋顶形式多种多样,重檐、攒尖等等变化无穷,有一种张开翅膀欲飞的轻巧活泼的动感美!这二十四座楼台聚集在一座桥上连成一片时,便又是统一的重瓴联阁格局,错落有致。不仅仅为蔽风雨寒暑,整体相谐的美感更显得规模雄壮,借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一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
http://s5/mw690/002V5s4Jgy6U8CYF01u14&690
http://s2/mw690/002V5s4Jgy6U8CZeHa9c1&690这二张拼接的图片,分别用4张不同的风雨亭拼图而成,看上去很和谐。可以看出,各楼阁曲栏横槛,飞檐斗角,屋顶盖瓦的造型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典型的岭南风雨桥风格。各个亭阁以厚重、沉稳的灰色为主色调,木材表面也是特殊的裂纹及稍微黑色的外表,色彩、材质相对统一,有修旧如旧的感觉,较好体现了古桥的历史沧桑感。
http://s14/mw690/002V5s4Jgy6U8D7XmS92d&690赏雨
http://s7/mw690/002V5s4Jgy6U8DczlUGd6&690凤麟洲
http://s6/mw690/002V5s4Jgy6U8Dj6SX345&690
http://s11/mw690/002V5s4Jgy6U8DjLXPY5a&690广济桥从东到西长约五百米,我们在桥面上看到的二十四座楼阁,对应的,就是桥面下有桥墩二十四座。这些桥墩大小略有不同,但基本都是体型庞大,将所有桥墩的宽度相加,超过两百米,占了整座桥长的一小半。从侧面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桥墩的墩身粗壮巨大,好处之一是桥墩基础牢固,任凭八百多年风吹浪打,难撼其基。好处之二,就是宽大的墩身上建楼阁,单个看各种玲珑雅致,林立汇于一桥,则又是蔚然大观。
http://s5/mw690/002V5s4Jgy6U8DrVtLS14&690
http://s14/mw690/002V5s4Jgy6U8DtBynbed&690
http://s13/mw690/002V5s4Jgy6U8Dt6ljucc&690
http://s10/mw690/002V5s4Jgy6U8DsCAtz69&690走了一段梁桥楼阁,便是广济桥的另外一个重头戏,浮桥,潮州人称之为梭船。广济桥曾是闽粤交通要津。广济桥东西两段固定的桥墩之间只能通行小船,影响航运。由来潮州人想办法,由十八艘梭船连接东西桥墩,形成“浮梁结合”的独特格局。将梭船的绳索解开,便可成为航道,既方便通行河道里的大船,更利于洪水来临时的泄洪,以免桥墩被洪水冲垮。所以,可开可合的广济桥,完美实现了交通、航运、泄洪的功能,是广济桥成功的关键,被茅以升教授称为是我国桥梁史上的一个特例。
http://s14/mw690/002V5s4Jgy6U8DHD1qB0d&690十八梭船两边,插着一溜明式的旗子,写的是潮州民谚,“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民谚是潮州人聪明才智的体现,也道出了潮州广济桥的历史风貌!
“楼台”即桥墩上的望台,我们习惯称之亭台楼阁,梁桥上共建有24个亭阁,因桥上的楼台样式千姿百态,故称“二十四样”,刚才记录的楼阁便是其中几个。
“鉎牛”指雍正年间修桥时铸的铁牛,东西桥段各一只,目前广济桥上只有一只鉎牛,等我看到鉎牛的介绍,才知道这铁牛的意义:)
http://s12/mw690/002V5s4Jgy6U8DOi9Ll4b&690
http://s5/mw690/002V5s4Jgy6U8EHNrtGc4&690(手机)
底座上牌子上的解释是:“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铸鉎牛二只,分置东西两桥墩之上,意在“镇桥御水”,以祈求避免洪灾。道光二十二年门(1842年)洪水,冲垮东桥鉎牛所在桥墩,鉎牛坠入江中。”鉎,回来字典查来,解释铁锈。音同“生”。这里没有记录重量,那个坐在鉎牛边的一位当地老伯说的,这只大铁牛有二千六百斤。
老百姓的愿望总是美好的,寄望“镇水兽神力”抗御天灾。潮州民间有 “二只鉎牛一只溜”的民谣,就是说那个溜走的鉎牛,是被神仙骑走的。民间相信神仙骑上牛背飘然前往凤凰山,陆马难追水牛走:)))我想,牌子上记录的是史实,鉎牛的本意是要镇水的,没想到韩江水患为害,却自己先掉入水中,所以,自然的力量唯有尊重,天灾天意不可违,与其说鉎牛是潮州人的精神寄托,更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是时代历史悲歌的歌咏者。
http://s2/mw690/002V5s4Jgy6U8EW7Gpj31&690
http://s14/mw690/002V5s4Jgy6U8EXVUiF4d&690
http://s9/mw690/002V5s4Jgy6U8EX69VC98&690(手机)坐在鉎牛边上的一位老伯告诉我的,虽然老伯的方言普通话很难懂,算我有悟性哈哈:))老伯说,在古代,韩江是粤东运输主动脉,广济桥是货物集散中心与转运的枢纽。一直到抗战前(1939年,日本侵略飞机炸断了湘子桥),广济桥不仅仅是个东西两岸通行的桥梁,更是一条水上长街,相当于集市,有“一里长桥一里市”的美称。那些桥墩上的楼阁,是各式各样的百货小吃鳞次栉比,贫者富者都喜欢在集市上晃悠,或风雅品茶,或喝酒叫卖,或在楼阁上赏景游玩,商业氛围极浓,恰如一幅民俗风景画。现在的梁桥上,也设有几间商铺,不成气候,游客基本是在桥上看江景,少有进出店铺。可惜的是没有小吃,大概是考虑污染问题吧,唯一的一个茶座,仅在门外摆了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却无人经营。
http://s11/mw690/002V5s4Jgy6U8F4jXEC4a&690(手机)广济桥上,有唯一的一座牌坊,重新修建的,正反都写着“民不能忘”。“民不能忘”坊并不只是在广济桥上有,全国各地好几处都有。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在治国实践中,抱着以民为本的理念,不忘百姓、勤政爱民、造福为民的官员也不少。对于好官员,为了缅怀其功德,百姓会立坊纪念,以表永记铭记在心的感人之情。清道光二十一(1841年)广济桥被暴雨冲垮,后来有两位知府先后重修桥梁,历经多年努力方完成,百姓建此坊以纪念感谢。现在桥上的“民不能忘”坊,除了警示后人,也在风雨中继续接受百姓的考验吧!
http://s15/mw690/002V5s4Jgy6U8FkVQui7e&690
http://s12/mw690/002V5s4Jgy6U8FlPDHZdb&690广济桥头,露天陈列着几根从老桥上置换下来的巨大的石梁(残存),按照编号看资料介绍,这些石梁截面呈1.2米的方形,长度在13米至15米之间,最重的约60吨。这里二号古石梁(右上),残长5.9米,宽1.1米,高1米。重量约18吨,架设于东八墩和东九墩之间,净跨10.5米。三号古石梁(右下),残长7.8米,宽1.1米,高1.2米。重量约27吨,架设于东六墩和东七墩之间,净跨11.5米。当年的广济桥就是由这些巨大的石梁铺架而成的。石梁直接架在桥墩上,既是桥梁,又是桥身,非常简洁。因为石梁粗重无比,行人奔马在桥上,稳如磐石,如履平地。
http://s12/mw690/002V5s4Jgy6U8FraORZ1b&690
http://s9/mw690/002V5s4Jgy6U8Fq3Yi4b8&690现在桥上的石梁,一部分是用了保留下来的老石梁,一部分是用了从福建运过来的新材料。依照当年的造桥技术和生产力,也只能猜想石梁是绑在船上运输过来,那么,体积这么庞大、这么重的石梁,是如何开采?又如何架设到湘江当中的桥墩上去的?到底是用什么神奇的力量和技术完成的?其难度简直是超乎想象的,至今是个谜,也就是没有官方文献的文字解释。对于广济桥留下的谜团,老百姓可不管有没有标准答案,神奇的力量,就是有神仙相助,有佛祖保佑!
http://s7/mw690/002V5s4Jgy6U8FvJdn836&690广济桥,还有一个名字,叫“湘子桥”。名字很美,有古味,有蓬莱的仙味。所以,雄奇的古桥一定会孕育出美丽的传说,潮州流传最广的,是“仙佛造桥”的故事:
【摘编】说是韩愈到潮州当官后,看到夏秋季节经常受到飓风暴雨的肆虐,韩江的往往洪水暴涨。所以便想在江上建一座桥以造福两岸百姓,但因为水深流急难于施工,韩愈便请他的侄孙韩湘和活佛广济和尚来帮忙,广济和尚负责西段,韩湘负责东段。于是仙、佛各显神通。
于是,韩湘请来八仙之一韩湘子相助,广济和尚也请来十八罗汉帮忙,各自分头施工,大显神通。在运石、阻水、砌墩、架板的过程中,八仙们与众罗汉仙佛斗法,竞奇逞能,争立殊勋。在东西两段桥合拢之日,江心还有半里未能衔接。幸而八仙之何仙姑把手中的十八片宝莲花拆下丢于水面,花瓣散开来即变成十八只梭船;对岸的广济和尚也把禅杖抛下江,变成长绳把梭船连成一道浮桥。此次仙佛斗法造桥,韩湘子在东面共建十四墩;广济和尚在西面共建十墩,潮人为了纪念他们,这条桥就有二个名字:湘子桥和广济桥,并在太平路旁树碑,刻着“广济桥”三个大字。##
仔细一想,韩愈的侄孙韩湘是唐代人,而湘子桥是南宋乾道7年才建的,可谓风马牛不相及。那么“韩湘”,究竟是湘水之神八仙之一的韩湘子,还是韩愈的侄孙韩湘,呵呵,都大可不必去深究了。其实,不论神奇的传说真假与否,不需要渲染什么,看石梁这些数据,当年建桥者采用舳舻编连的浮桥+重瓴联阁的梁桥结构,假借神仙之力,使得广济桥闭则为桥,启则为航道,这道妙不可言的风景线,已将古潮州人的神奇智慧,永存在厚重的石梁里了!
如果说在韩江两岸,远远便可欣赏绝无仅有的开启式桥梁整体,那么走在广济桥的亭台上,可远观江景,也可近赏楼台上的妙联,有民间高手,也有古代诗人写的。更精彩的是,还可驻足观赏诸多中国书法家的楹联书法,这些著称当世的艺术佳作。摘录几张欣赏:
http://s12/mw690/002V5s4Jgy6U8FOxyUH3b&690得月:魄到中天满,光分万里同。(明,王天性)
http://s4/mw690/002V5s4Jgy6U8FXjm5Zc3&690凌波:浪柔兰桨软风饱蝶帆张(清,丁日昌)
http://s10/mw690/002V5s4Jgy6U8G1fqAh89&690
http://s11/mw690/002V5s4Jgy6U8G5kWwO4a&690(手机)。涉川:峰低山让月,舟小水亲人(明•郭之奇)
http://s6/mw690/002V5s4Jgy6U8GiyLmR15&690(手机)摘星:手攀星斗近,目接海天苍(清,陈珏)
上面几组楹联,将一江两岸的诗画意境和浓郁的文化气息,在古色古香的广济桥上完美体现,这是远景无法体会的绝妙之处!
http://s6/mw690/002V5s4Jgy6U8Gob45735&690
http://s14/mw690/002V5s4Jgy6U8Gp2nBb9d&690(手机)广济桥的另外一个桥头,还竖有修建碑记和以前的广济桥图片。广济桥最近的一次维修工程,是从2003年10月起正式动工。现在广济桥的功能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所以,整个工程分为二期实施:一期为加固桥墩、修复桥面及十八梭船,以修旧如旧为准则;二期修复桥上之亭台楼阁,重现明代风貌。经过4年的修复,2007年国庆前广济桥正式对游客开放。
http://s5/mw690/002V5s4Jgy6U8GyfqLO64&690
http://s13/mw690/002V5s4Jgy6U8GEjoHG9c&690广济桥至今已有800多年漫长的建桥修桥史。今天的广济桥历经多次修缮,桥台上的亭阁、桥两侧的护栏皆为后人重置,只有那些庄重、阳刚的桥墩还是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建造的。八百余年风雨飘摇,多少过往的船只,多少过桥的行人,多少曲折的悲欢往事,早已凋零成尘,只有这座横在韩江上的广济桥,沟通两岸,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就是一部潮州文化史。愿广济桥,在新年里开启新气运,让亭阁巍然桥上,重见旧日凤仪!
爱与爱宝,文,摄于2015.2潮州,大年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