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华应龙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

标签:
分数领带学生对折平均分 |
分类: 备课室·优课点评·辨课实录 |
课前慎思
小学三年级认识分数常常是从分苹果、分月饼、分纸片等活动开始;五年级再次认识分数时,教材中说“人们在测量和分东西的时候,往往得不到整数,这样就产生了分数”。测量是怎样产生分数的?可以让学生经历吗?测量引入分数与分苹果引入分数相比,有什么特别的价值吗?以前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要反复强调“平均分”,为什么需要反复强调?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平均分了吗?用测量引入是否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原来,我们带领学生认识分数,都是从二分之一开始,再四分之一,再八分之一……在学生冒出“几分之几”的分数后,我们会不太高兴地说“这节课就认识几分之一”。为什么要这样小步子?几分之一是分数单位,是单位分数,这样集中精力认识几分之一,就是突出了几分之一的重要地位了吗?是否认识几分之几里有几个几分之一,才是真正突出了分数单位,初步认识到分数单位的价值?
初步认识分数,一般都要组织学生画一画、涂一涂,或折一折、剪一剪,当学生表示几分之一的意思时,是不是只看分母,不问分子?而表示几分之几,才是要完整地理解分数,既要考虑分母,还要考虑分子的意义?是不是先认识更具普遍意义的几分之几,几分之一便是一种特殊情况,不必要再花费时间与精力?
大家都知道,认识分数挺难的,学生的表达会跟不上,那我们是不是不要强求一步到位,不要希望一蹴而就,可以允许学生模糊表达?一个很珍贵的玩具,一下子就让学生怕了,不想玩了,那是不是教育最大的失败?但,容忍度有多大?哪些是不能含糊的?
在美国考察时,我惊讶地发现里程牌上竟然标着分数。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数量都不是用分数表示的,那么,我们能帮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分数吗?我们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觉得分数真好玩呢?
由此,“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初步认识分数,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 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概括等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 经历认识分数的过程,体验创造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实录
一、设疑导入,激发创造
1. 视听故事生疑问
(ppt出示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卡通图片)
师:认识他们吗?大头儿子碰到难题了,我们能帮他解决吗?请看——
媒体播放:天热了,小头爸爸到商店里去买凉席。到了卖凉席的柜台,他遇到了麻烦,于是给他的大头儿子打电话。
“儿子,我忘了量床的长了。你找把尺子量一量床有多长。”
大头儿子在家里找来找去,就是没找到一把尺子,怎么办呢?突然,大头儿子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爸爸,你今天打领带了吗?”
“打领带?哦,真是个聪明的大头!快量吧。”
大头儿子拿了一根爸爸的领带,他用领带一量,嘿,巧了!
“爸爸,床是两个领带长。”
“儿子真有办法!我知道了。儿子,再量一下沙发的长吧!”
大头儿子再用这根领带去量沙发,“哎,沙发没有一个领带长,怎么办呢?”
师:床正好是两个领带长,沙发不到一个领带长,你说怎么办呢?
(学生陷入了思考。少顷,继续播放动画)
大头儿子把领带对折来量,“哎,沙发又比对折后的领带长了一些。”大头儿子再想办法,他将领带再对折,这样一量,“巧了,沙发正好有三个这么长!”大头儿子真高兴啊!可是,他却遇到了难题。
“床是两个领带长,现在我怎么和爸爸说,沙发是多少个领带长呢?”
师:刚刚解决了一个问题,现在又碰到了一个问题啊!沙发是多少个领带长呢?
(无人应答,学生陷入了思考)
师:能不能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学生在白纸上写写画画,教师巡视)
师:咦——把领带对折之后再对折,就是把这条领带的长平均分成了几份啊?
生(众):3份。
师:有没有认为不是3份的?
生(犹豫地):一共是4份吧。
2. 动手一折解疑难
师:到底是平均分成3份还是4份呢?现在,我们搞不清楚这个问题,怎么办?
生:老师,您能不能把领带借给我们试一试?
师:(开心地撩起自己佩戴的领带)哈哈,这个办法怎么样?
(学生不约而同地鼓掌。这时,教师把领带解了下来)
师:解决问题,有的时候需要我们动脑想想,有的时候需要我们动手试试。来,领带给你。
生:(拿了领带,走到讲台前)我先把领带对折,再对折。这是一段、两段、三段、四段,所以是4份。
师:掌声感谢我们的小老师。用领带这么一折,让我们很清晰地就看到了,领带的长被平均分成了几份?
生(众):4份。
3. 众说纷纭再生疑
师:大头儿子用这个长度去量,量了几次?
生(众):3次。
师:那么,沙发是多少个领带长呢?
生:3个1/4。
生:我觉得是3/4 。
师:还有不一样的想法吗?
生:我觉得是1/3。
(四名学生分别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3个1/4”“ 3/4 ”“4/3”“ 1/3”)
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发现大家已经知道这里要用上一个新的数,这个数叫什么?
生(众):分数。
(教师随即板书:分数。在“分数”的正下方重新写了一个“3/4”)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 介绍读法
师:(手指黑板上的3/4)这个分数怎么读呢?
生(抢着说):四分之三。
(教师板书:四份之三)
师:怎么读?
生(众):四份之三。
生:哦,我明白了,就是4份中的3份。
师:哈哈哈,心有灵犀!
2. 动手做出分数
师:在课前,老师发了两张纸片,一张正方形,一张圆形。现在请你任选一张,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表示出你头脑中所想的3/4的意思,好吗?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收集学生作品)
师:(投影学生作品,如图1)我们先来看第一位同学的作品。他是这样表示的,你觉得怎么样?同意的请举手。
(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
师:看来,有的同学同意,有的同学不同意。这个作品是哪位同学画的?请你解说一下你的作品,好吗?
生:(走到投影仪下,边操作边解说)我先把纸片对折,然后打开再对折一下,用黑色彩笔给三份涂上颜色,留一份不涂色,就行了。
师:这样表示3/4 ,行不行?
(学生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师:后面两位女同学刚才没有举手,现在听了这位男生的解说,你们同意吗?
(两名女生摇了摇头,表示不同意)
师:为什么不同意?和我们说说你们的想法,好吗?
(两名女生又相继点了点头,表示同意了)
师:刚开始的时候怎么没举手同意呢?开始的时候是觉得他哪里还不太好吗?
(两名女生互相推让着,教师微笑着看着她们,耐心地等待着)
生(声音越来越小):我觉得他应该先画4个……
师:(肯定地点了点头)然后?
生:然后把3个涂上颜色。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了,真好!真好!
(教师拿起一张新的纸片,在投影仪上边操作,边解说)
师:刚刚我们这位男同学说了,把纸片对折两次以后打开,打开之后,女同学建议我们先画4份,是这个意思吗?
(女生微笑着点了点头)
师:先把4份画清楚了,然后涂上——
生(抢着说):3份。
师:不过,涂3份的时候别这样涂,太费时间了,也不太好看。要是这样涂呢?
(教师边说边在投影仪上示范:先把一份涂上阴影)
师:现在,我涂了这张纸片的多少?
生(七嘴八舌地):1/4。
师:没错!要是再涂一份呢?(2/4)再涂一份呢?(3/4)
师:(指着图2)现在这样表示,行不行?
生:(点点头)行!
师:(把两幅图放在一起)刚刚这位男同学画的是不是也是对的?
生(众):是。
师:不过没有这个表示得——
生(抢着说):清楚。
师:是啊,下次同学们再画的时候知道怎样画了吗?掌声感谢这位同学,是他的作品带给我们启发,让我们知道怎么画图更清楚,感谢!
(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男孩子开心地回到了座位上)
师:(出示图3,疑惑地)看这位同学的作品,他说他表示的也是3/4 ,是吗?
生(抢着说):白色的,白色的。
师:啊!这是3/4 ,还是1/4?
生:老师,我刚才还没涂完呢,您就给我拿走了。本来我是要把它涂完的,不过这样表示也行。
师:怎么没涂完也行了?
生:你看白色的,白色的就是大正方形的3/4。
师:看来,不再涂了也行。不过,得特别说明一下,谁是大正方形的3/4?
生(七嘴八舌地):白色部分占大正方形的3/4。
师:(出示图4)它表示出3/4的意思了吗?
生(众):表示出来了。
生:不过,我觉得他的作品还可以画得再清楚一些,把分的四份画出来。
师:(出示图5)这个作品怎么样?
生(七嘴八舌地):同意,表示的也是3/4。
师:画的就是4份中的3份,是不是?
(教师带头鼓掌,学生也跟着鼓起掌来)
师:(出示图6)看出34了吗?在哪呢?
生:(边说边指着投影仪上的图)他是先把
线段分成了4段,1段、2段、3段、4段,然后用括号括了3段,就是了。
(教师赞许地竖起了大拇指,随后出示图7)
生(惊讶地):哦?
师:哦?这是谁的作品,来帮我们解说一下?
生:我画了4个苹果,别人拿走了3个,就是拿走3/4。
(课堂上响起了赞同的掌声)
3. 呼应大头儿子的难题
(ppt出示大头儿子的图片及疑问:“床是2个领带长,沙发是多少个领带长呢?”)
师:现在再回过头来想一想刚刚大头儿子遇到的难题。沙发是多少个领带长呢?
生(众):3/4。
师:(边指着黑板上的线段边说)把一根领带的长平均分成4份,这段占总长度的1/4,这段也是1/4,这段也是1/4,合起来是3个1/4,就是——
生(众):3/4。
师:(指着板书)所以,一开始就想到3个1/4和3/4的同学很厉害啊!
师:指4/3 你这是——
生:我以为四分之三是从上往下写的。
师:错得真可爱!
师:看着当时写1/3的女生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觉得是1/3呢?
生:我刚才看错了,以为图上括号里有3份,外面还有1份,就是三分之一。
师(恍然大悟):哦,原来人家是这么想的啊!1/3表示的是——
生(齐):3份里的1份。
师:对,不是3份以外的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