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和孔子的因材施教
(2013-10-24 09:09:09)
标签:
最为子曰大志奖金素质杂谈 |
分类: 报刊文摘 |
——瞻仰仲夫子墓祠
王爱娣
9月21日在濮阳,上午做完讲座,下午空闲半日,不必闲置在酒店,于是打算去子路墓祠看看,瞻仰先贤遗迹。2点半后,惠之风董事长安排两位,教研员郭老师和李校长,他们开车来接我,我们一起去参观。子路墓祠坐落在古城街旁,距离酒店不远,不足十分钟就到达。
对于子路,先前我也只是从《论语》的片言只语中知其点滴,知道他是孔子弟子辈里个性鲜明的学生。今日瞻仰仲夫子墓祠,获悉他在濮阳人的心目中还是一位刚勇过人的孝子呢。
春秋战国时代,这里是卫国的领地,与鲁国交界,是孔子及其弟子们足迹遍及之处。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在我印象中,屡被老师批评却少得鼓励的弟子就是率真的子路。
《论语·侍坐章》相对完整地记载了孔子与四位弟子坐而论“志”的场景。某日,夫子对四位弟子说:“不要因为我是老师,比你们年长,大家就不说话了。平常你们不是喜欢说别人不了解你吗,如果有人了解你,又怎么样呢?”面对老师的问题,子路总是积极响应,他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有此大志,欲治千乘之国的子路,却只博得夫子之一“哂”。
还记得,孔子能够因材施教的例子,也与子路有关。《论语·先进第十一》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某天,子路和冉有都去问老师“闻斯行诸?”而老师却给予不同的回答。老师板着脸孔对子路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用的还是反问句,语气显得很不客气。可见,面对棱角分明、勇气十足的子路,老师总是想方设法杀杀他的锐气。而听了冉有的询问,老师却十分平静而不无鼓励地回答道:“闻斯行之。”意思是,听说了,你就去做吧。这时,站在一旁的公西华马上出来打抱不平了,他说:“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同样一个问题,老师怎么会给予不同的答案呢?这时候,孔子说话了,他解释道:“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很多书本对“兼人”的注解是“好勇过人”,难道因为子路好勇过人,就要扼杀或抿灭其个性吗?在我看来,教育应该是让每个人都成材,成人,而不是一味地把所有学生都教成一个模式吧?因此,在今天看来,孔子的因材施教是否也带有某种观念色彩呢?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就不能允许有“兼人”存在呢?
最近读到一则美国人关于“卓越(excellence)”一词的解释,很有启发,内容如下:
“卓越”的词源:
——摘自乔莉?格雷厄姆的 “关于赏识卓越智力的呼唤,”《视野》(vision)第五卷第一章第7页
很显然,孔子的因材施教,与美国人的卓越教育或英才教育截然不同。在美国和西方,“教育”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educate,本义是“引出”或“导出”,即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潜在于身体或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英文“教育”,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向外引发出来。可见,中西教育从词源和观念上就存在很大的差异。孔子的因材施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庸理念的一种体现。
今天,在子路墓祠,我们看到的子路还是一位大孝之人。在子路享殿里,陈列着子路生前的一些事例,其中结缨遇难和负米养亲的壁画故事,最为动人。具体内容详见“子路墓祠导览图”。
http://www.jxteacher.com/nkwzh/column47693/1f5db701-347a-4ca9-b72d-e39441e0fb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