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导读:
“反者,道之动”指的是“有无”的变化关系,相当于“有无相生”以及“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德经》第2,25章),这是无为而治思想理论基石的一个方面,即“从无中为”,也就是从“无”入手以获得“有”,从而有德,即“有得”,收获价值。这里的“道之动”并不是说道是运动的,而是万物变化的力量之源。
“弱者,道之用”,柔弱之道,不干预万物之自然,才能有效保护万物之德与价值。只有守住“不有”,“不恃”,“不宰”(《道德经》第10章)的“弱”,才能保住“道”的生成之功,也就是“玄德”。“柔弱”是为道的领导者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必须“知其雄,守其雌”,因为“守柔曰强”,“柔弱胜刚强”,“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道德经》第28,52,36,76章)。这也是王弼所说的“凡物之所以存,乃反其形;功之所以克,乃反其名”,是“以柔养德”之道,它是无为而治思想理论基石的另一个方面,即“在有中不为”,也就是在“有”中不干涉,不奴役人民,从而不伤害“有”,不伤“德”。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译文:
道是反向变化的动力之源;柔弱是道对于德的保护作用。
注释:
1.
2.
导读
“有生于无”是“有无相生”,万物皆有生灭这一假设中,从“无”到“有”再到万物的“顺序”发展,反映了“道”是万物之母;与之对应的是“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归根即归于道之“无”,是从“有”而“无”的“逆序”发展,反映了“道”是万物之归宿。两者合起来就是“有无相生”或者“反者,道之动”(《道德经》第2,16, 40章)。
原文: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
天下万物产生于物质性的存在物,而这种存在物则根源于道之“无”。
注释:
1.
------ 摘录自《以道莅天下》第2版。大道泛兮,它不同于任何具体知识产品,了解它的人越多,就越有力量,因此我不惜将真正成书的第二版内容陆续公开。欢迎通过微信 intcitizen 免费咨询你在阅读《道德经》中出现的任何困惑,还可以随时报名参加研讨活动深度理解老子思想。
原文逻辑互证关系全覆盖,百分百原创性解读观点。
致力于《道德经》研究与传播, 推动奴性的儒教社会向自由,民主,法治,平等,道行天下的文明社会转变。您的支持,是我坚持这一事业的保障,你的每一分微博打赏(微博:道解天下事),每一个转发,都增加一份道行天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