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导读:
道呈现“朴”的特性,它“混成”而不可定名,故“无名”;只有“朴散则为器”(《道德经》第28章),从“道”生成“器”,器既指人才,也指货利。于是才有“始制有名”,从“无名”变成“有名”,则由“道”生成“名利”。
“常无欲,可名于小”,“我无欲,而民自朴”,“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道德经》第34,57,37章)以及这里的“朴虽小”,从这些引用可见,“无欲”,“无名”,“朴”,“小”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同时,“敦兮其若朴”,“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道德经》第15,28章),无名之朴是“大制不割”的圣人特征,因而又“天下莫能臣”。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那么为什么“万物将自宾”呢?权力者的“无为”对应于民众的“自化”;权力者的“无名之朴”对应于民众的“自宾”。“自化”相当于“自由”,而“自宾”相当于“自治”。“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道德经》第37章),可见“无名之朴”是一种约束力,如果代表权力的“候王”能够守住“无名之朴”,自我约束,那么民众也能“自治”。“无为”与“无名之朴”反映了自由与法的精神,法治使民众得以“自由”与“自治”。
老子认为对于“名”一定要“知止”才能没有凶险,才不至于偏离大道,“不尚贤,使民不争”,不以名为诱饵,才能够“见素抱朴”,才能够“大制不割”。那么,名“止”于何处?老子问:“名与身孰亲?”(《道德经》第3,19,28,44章),看来“身”是一个关键“参照物”,不能为了名而不惜自身生命。王弼“载之以道,统之以母,故显之而无所尚,彰之而无所竞,用夫无名,故名以笃焉。用夫无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也就是说,不是不需要“名”,关键是此名“得之于道”,由道承载,这样就是声名显赫也没有“尚贤”下的造假横行,阴谋争夺,以无名的“道”承载,才有真正的“名”而非虚名。固本培元,则有形的器物与“名”才是人们真正获得的价值,也就是“德”。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老子在此把道与名的关系比作江海与川谷的关系,他还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道德经》第66章),道为本,名为末,因此,圣人行道当如江海而处下不争。王弼:“川谷之于江海,非江海召之,不召不求而自归者也。行道于天下者,不令而自均,不求而自得,故曰‘犹川谷之于江海’也。”
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候王若能守, 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即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译文:
道之常即无名,它质朴而显得微不足道,却是无敌的力量。候王若能守住道之无名,人们将有效地自我管理。正如天地间的交流产生雨露,没有任何人为干预而自然达到均衡。
当无名之道生成有名之器物,万物有了名,就要知道适可而止,知止就没有危险。道行天下,“名”自然归于有道者,这好比山川河流终将归于大海。
注释:
1.
2.
3.
4.
------ 摘录自《以道莅天下》第2版。大道泛兮,它不同于任何具体知识产品,了解它的人越多,就越有力量,因此我不惜将真正成书的第二版内容陆续公开。欢迎通过微信 intcitizen 免费咨询你在阅读《道德经》中出现的任何困惑,还可以随时报名参加研讨活动深度理解老子思想。
原文逻辑互证关系全覆盖,百分百原创性解读观点。
致力于《道德经》研究与传播, 推动奴性的儒教社会向自由,民主,法治,平等,道行天下的文明社会转变。您的支持,是我坚持这一事业的保障,你的每一分微博打赏(微博:道解天下事),每一个转发,都增加一份道行天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