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曲则全”指的是“大成若缺”的无为而无不为,不争而莫能与之争,即领导者无为而治,天下人“自化”而成全,而领导者也在“不争”中成全了“莫能与之争”,故“曲成”既成全了天下人,也成全了领导者。真正做到“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枉则直”指的是“大直若屈”,即王弼所言“随物而直,直不在一”这是对于“德”的无为而化;“洼则盈”指的是“虚其心”,“上德若谷”,“大国者下流”(《道德经》第7,45,3,41,61章)的柔弱而不争;“敝则新”相当于“损之而益”的自我削减以达到“不盈”的目标。“洼则盈”通过虚己以容天下,“敝则新”通过自我化解,“无执”而消除“盈满”的风险。
“少则得,多则惑”,王弼曰:“自然之道亦犹树也,转多转远其根,转少转得其本。多则远其真,故曰惑也;少则得其本,故曰得也”;圣人“为道日损”故能“抱一为天下式”,所谓“抱一”指的是抱道而“得一”,由于“修之于身,其德乃真”(《道德经》第48,39,54章),故圣人“抱一”也就是回归“先天之德”。
作为道之权力代理人,圣人除了回归天真本德之外,还表现为“见素抱朴”特征。“不自见故明”,在有道社会,人人做真实的自己,所以没必要为了别人而表现自己;“不自是故彰”,也就是不垄断真理,不以权力自行定义真理;“不自伐故有功”则对应于“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不自矜故长”,相当于“以其善下之”,“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道德经》第19,2,66,67章)。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人人守住自身之德,互不侵犯,每个人的自由就有了保障。有道权力者“四不自”的“无为而治”,才有天下人“无不为”的自由,这也反映了“曲则全”的道理。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
随物而曲则容万物,随物而弯则万物可直,处下则可充盈万物,万物凋敝则获新生。少则有得,多则迷惑,因此圣人以守住自身之德作为天下人的范式。
不自我表现,所以明智;不以己见强加于人,所以彰显真知;不自我吹嘘,所以有功;不持才傲物,从而被推举为众人领导。
只有不与人争,天下反而无人可与之争。古人所说随物而曲则容万物的道理,怎能说是空话呢?诚然应当不折不扣地接受它。
注释:
1.
2.
3.
4.
5.
6.
7.
8.
原文逻辑互证关系全覆盖,百分百原创性解读观点。
致力于《道德经》研究与传播, 推动奴性的儒教社会向自由,民主,法治,平等,道行天下的文明社会转变。您的支持,是我坚持这一事业的保障,你的每一分微博打赏(微博:道解天下事),每一个转发,都增加一份道行天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