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州市开元学校(林专)校区校园环境文化改版升级创意策划案(之四)

(2018-06-22 15:14:31)

林州市开元学校(林专)校区校园环境文化

改版升级创意策划案(之四)

 

一、第一表达区(校门外)

1、开元大道(门前中心大道)

学校名“开元学校”,取校名而命之。

寓意:孩子们走进开元学校,发奋读书,励志成才,开创美好的未来;同时,也昭示开元学校要开拓林州民办教育的新纪元。

2、六眼看开元(开元大道两侧)

依路两侧增植宣传长廊,构成“六眼看天元”文化步行街。内容为领导、专家、教师、学生、家长、媒体对开元学校的赞誉、评价以及参观考察图片+文字说明。

3、“开”字校门

将现有校门进行改造,设计成内外双“开”字型。

一则与母校区“元”字门相呼应;二则表达开元学校开门办学的教育立场;三是弘扬“创业创造、开新开来”的校本精神。

二、第二表达区(前院教学楼、广场、食堂、餐厅区域)

4、开纳广场(前院广场)

广场本身就是吸纳包容的场所。典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寓意开元学校悦纳每一个孩子,不放弃,不抛弃,不嫌弃,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掉队。这是开元学校的教育信条。同时,也表达了开元的胸襟气度。

5、柱天林(升旗台两侧松林)

典出“要做大木柱长天”。开元校园七松擎天,蔚然成林,它象征着开元学子学习松树风格,成人、成功、成才,将来都是家国的顶梁柱。

6、锦锈台(迎门花坛)

花坛由五层彩圆组成,象征开元学校校园生活五彩缤纷;池有锦鳞游泳,上有风景松傲然雄姿,前有红旗飘飘。整个画面,如锦似绣。故命之曰“锦绣台”。寓意:千名学子,步入开元,开辟锦绣前程。

7、开来楼(教学北楼)

学校教育,就是通过传道、授业、解惑,为每个学生开创美丽的未来;同时,寓意在新时代,开元人砥砺前行,继往开来。

教学楼顶金字宣传语:惟天天开元,方鼎盛未来。(开元学校核心办学理念)

8、开美厅(食堂操作间)

寓意食堂为孩子们提供的都是佳肴美味,让大家吃得开心。

(食堂顶部色彩与周围不搭,宜红瓦盖顶。)

9、开颐厅(餐厅)

寓意:开元学校的一日三餐都美味可口且富营养,让学生大快朵颐。

餐厅楼上横标改为:有梦想,敢竞争,善合作,创自己(开元学校培养目标)

10、开慧楼(东边教学楼)

寓意:这里是启智开慧的地方,教学让人聪慧。

三、第三表达区(男、女生宿舍区)

11、栖凤阁(女生寝室区)

寝园门外有梧桐树,且女寝园北依龙凤山。

寓意: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良禽非佳木不落,凤凰非梧桐不栖。古人常说子女成才为成龙成凤,故命之为“栖凤阁”。

女寝园区共4栋小楼,依次命名为栖凤阁A座、B座、C座、D座。

12、开天路(女寝园上坡路及教学楼北路)

路顺山势,仰首是天。教育的价值,就是为每个孩子开辟一块人生蓝天,让他们登高望远,鹏程万里。同时,也期望开元学子,志存高远,创开天辟地之伟业。

13、卧龙居(男寝园区)

男寝所处之山,名曰龙凤山。山间休息,美称卧龙。古有诸葛世称卧龙,以龙称男生,也含有愿学生成为经天纬地人才的期望。

男寝园区共7座小楼,依次全名为卧龙居A座、B座、C座、D座、E座、F座、G座。

14、仰止阶(男寝西侧台阶)

15、行止阶(男寝东侧台阶)

典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小雅》)

原意是看到高山就停下来仰望,看到品德高尚的人就模仿他。虽然不能达到他们的高度,但心里还是努力去做。

寓意:敬仰给我校带来祥瑞的龙凤山,沿着台阶,拾级而上,登上风光无限的山巅。

16、中、外文明步行街(男寝前东西墙壁)

内容:西墙设计为“世界文明符号”(或文化经典)

东墙设计为“中华文明符号”(或中华经典)

寓意:扎根中国,放眼世界,继承传统,弘扬文明。

(注:中外文明以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认定的世界遣产为主、)

17、龙翔图(行止阶上方墙壁)

18、凤舞阁(仰止阶上方墙壁)

涵义:山为龙凤山,我们在路的尽头山墙上分别绘就龙翔凤舞图,期许孩子成龙成凤,追梦远方。同时,龙凤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龙翔风舞也为祥瑞气象。

19、迎曦园(两个教学楼交接口东小院)

寓意:这里是个阳光体育活动之所。早晨的霞光最早普照在这里,孩子们迎着每天的朝阳开启一天的学习,启迪大家珍惜韶光,天天向上。

20、东教学楼顶:红色大字,夜间闪亮,上书:创业创造,开新开来(开元学校校本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