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行】4.“不到雪窦为平生大恨”

标签:
浙东行雪窦山 |
分类: 国内游记 |
3月17号早餐后,我们便从宁波市出发,前去宁波市溪口镇西北的“雪窦山国家风景名胜区”。
不到九点,便进入溪口镇。青山绿水,河岸的黛瓦白墙的小楼,高低有序。景区附近新建的现代民居,和城楼、飞檐倒也和谐融合。
著名的“雪窦山弥勒道场”就在景区入口对面。因不在行程中,车上拍照留念。
景区入口处,耸立一块的巨石上刻有“不到雪窦为平生大恨”,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晚年的慨叹,他中年时便有志“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可见他对雪窦山的向往之情。今天,竟成了雪窦山景区绝佳的广告词!
雪窦山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四明第一山",并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贵州梵净山齐名中国佛教六大名山。
我们从入口处乘景区交通车到雪窦山中转站,沿林间小路,潺潺溪流、小巧石桥,到达“锦镜池”,可见背靠青山、面向绿水的弥勒大佛,环境秀美。
由此沿登山步道上行,观赏到千丈岩上的瀑布口,因枯水季节,水势不大。从悬崖俯瞰瀑布下的仰止桥,女儿有点恐高,还不敢往下看呢。
登到飞雪亭,一览千丈岩的全貌,岩壁陡峭,飞瀑直下,落差高达186米,蔚为壮观!
做功课时,在网上搜得一张雪窦古刹和千丈岩瀑布的全景照片,真是美景如画!
继续在林间山路上攀登,经乳泉亭,到达妙高台,这里奇峰突起,亦称“天柱峰”,三面深渊,格外险峻,群山环抱,一池碧水,郁郁葱葱。
蒋介石于1927年“4·12”独裁后,因内部矛盾重重,曾被迫三次下野。1927年第一次下野,便在此修筑了一幢中西合璧的别墅。之后常来此小住,成了“蒋氏故居”的一部分。1949年1月,他最后一次下野,这里成了他幕后指挥内战的中心。不久便逃到了台湾。
1987年重建别墅时,展出部分蒋的照片。
接近11点,我们来到雪窦寺西邻的“张学良将军第一幽禁地”,1937年1至11月,张将军在此被幽禁。1988年5月,国家拨款复建,一个小庭院,一幢小楼,将军和赵四小姐两座塑像,陈列了生平事迹图片,辟纪念馆开放。在张学良的塑像下刻有周恩来题词“千古功臣”。这是一位不可忘记的人和一段不可忘记的历史!
位于山心的雪窦寺,自然风光优美,创于晋、兴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宋朝时名列天下禅院"五山十刹"之一。
苏东坡发出“不到雪窦为平生大恨”的慨叹,就是源于当时的知名高僧重显禅师住持的经典之作《雪窦颂古》,对苏影响颇大,使苏对重显禅师景仰有加,因此向往雪窦,却又身不能至,于是发此慨叹。
被尊为弥勒佛的布袋和尚,早年在奉化岳林寺出家,最爱游化雪窦,雪窦由此被尊为弥勒圣地。1987年重修雪窦寺期间,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莅临视察,赞同将雪窦山作为佛教第五座名山的说法。后因梵净山又有个弥勒佛道场,出现争议。于是又有了六座佛教名山的说法。
寺院很大,很壮观。最雄伟的莫过于高居最高处的“人间弥勒”,
大肚弥勒佛,笑容可掬,形象可爱,我很喜欢,倒不是因为他是佛,而是把他看作是乐观、慈祥、宽厚、豁达的象征。
在出口处,我们留下此行程的团友第一张大合影。
12点了,我们午餐后,还要去逛蒋家故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