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宁中教授讲座笔记3——抽象
(2019-12-09 20:40:52)
史教授谈的第三个问题是课程标准中的数学核心素养。我们的课程目标是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获得进一步学习以及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基”);提高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能”)。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在最终稿,“三会”移到课程性质)
发展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树立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不断提高实践能力,提上创新意识;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课程性质(数学、数学教育、高中阶段数学教育的定位)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基于抽象结构,通过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构建等,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中事物的本质、关系与规律。数学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紧密关联。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承载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会“
高中阶段数学教育……具有基础性、选择性和发展性。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定义数学核心素养为: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与人的行为有关)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数学眼光: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数学特征:数学的一般性
数学思维: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数学特征:数学的严谨性
数学语言:数学模型、数据分析;数学特征:应用的广泛性
核心素养表述包括:概念内涵、学科价值、学生表现、具体内容、阶段水平
数学抽象
数学抽象是指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图形进行抽象(舍去事物的物质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
。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用数学符号或者数学术语予以表征。(概念内涵)
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的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抽象使得数学成为高度概括、表达准确、结论一般、有序多级的系统。(学科价值)
抽象使得结论一般,应用广泛;抽象使得物理背景丧失,不利于理解。
数量的抽象
数量——字母——集合(元素);抽象的层次性
运算:加法运算——单位元(0)、交换律、结合律
乘法运算——单位元(1)、交换律、加法交换律
集合:得到抽象结构的基础
图形的抽象:什么是对称图形?什么是面积?
函数:初中用变量定义,高中用对应定义,为什么?(概念的引入要讲理)
是否一样:f(x)=sin2x+cos2x(直角三角形),g(x)=1
是不是函数:sinx+x=sin30度+30度因为30度不是实数
数学抽象: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
两次抽象:第一次抽象是从感性具体上升到理性具体;
第二次抽象是从理性具体上升到理性一般。
第二次抽象进一步舍去了事物的物理属性,合理地解释了那些通过第一次抽象已经得到了的数学概念,概念之间的关系;手段是符号化,形式化和公理化(现代数学的特征)。
第二次抽象失去了数学直观。数学教学要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直观,让学生在情景和问题中感悟数学本质,形成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
抽象的存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郑板桥:我画的不是我眼中之竹,而是我心中之竹。
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在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命题、方法和体系,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养成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一般性思考问题的习惯,把握事物的本质,以简驭繁;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思考并解决问题。(学生表现)
数学抽象的具体内容:获得数学概念和规则;提出数学命题和模型;形成数学方法与思想;认识数学结构与体系。(这一点还有待大家提建议)
数学抽象的阶段水平:每个核心素养分3个水平,都涉及四个方面:情境与问题、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表达+交流与反思。
最后小结:三种情境:生活情境、数学情境、科学情境
三个层次:熟悉的、关联的、综合的
三类问题:简单的、较为复杂的、复杂的
上述三个要素是构成数学核心素养水平划分的基础。
水平一:熟悉的情境,简单的问题
水平二:关联的情境,较为复杂的问题
水平三:综合的情境,复杂的问题
教学形式:把握数学本质、创设合理情境、提出合适问题
教学目标:启发学生思考、理解数学本质、形成学科素养
前一篇: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