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小说中的人称及其转换(节选)

(2015-10-28 22:13:30)
标签:

转载

分类: 现代文阅读

    我们知道,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之分。具体到小说作品中,根据叙述角度的不同,也通常使用这样三种人称。但不少作家为了内容表达的需要,或者为了追求形式的新颖,在作品中也常出现变换使用不同人称的情况。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其基本的要领,对提高阅读小说的水平颇有必要。

    (一)三种基本的人称:

    使用最为普遍的当然是第三人称了。因为用第三人称写作,作者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把故事中的人物称作“他”,用叙述他人的事情的口吻,把故事讲述给读者。这种写法发挥空间相对要大,可以从多方面叙述、描写,充分展示故事的情节和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我们看到的古今中外的大量小说,多数都是采用的第三人称。

    第三人称在作品中的应用,有这样三种情况:1、直接用人名。2、用第三人称“他(她)”。3、用指代称呼。如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中的“那些戴旧毡帽的”、“乡亲”。

    在同一篇作品中,上述三种情况均可出现。如《项链》的主人公,作者先是用“她”,直到后来夫妻对话中才出现“她”的名字“马蒂尔德”,后来又被称为“骆赛尔太太”。

    其次,运用较多的就是第一人称了。使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缺点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我”以外的人物的思想。
    依据“我”在作品中的不同作用,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1、“我”是见证人或穿针引线的人物。如《孔乙已》中的“我”,《祝福》中的“我”,都是只起事件的见证人的作用。2、“我”是重要人物。如《一件小事》中的“我”,《故乡》中的“我”。 3、“我”是主人公。如《狂人日记》中的“我”。

    阅读使用第一人称的小说,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作品中的“我”当做作者,尽管有的小说里的“我”可能有作者的某种影子,但“我”仍然属于作品塑造的文学形象。

    我国古代的小说基本没有用第二人称的实例。现当代文学受西方作品影响,有的开始用第二人称。如莫言的《红树林》、张大春的《晨早新闻》等。有些第二人称的作品实际上可以看作第一人称的另一种形式,因为作品中的“你”成了倾诉的对象,但倾诉者仍然是“我”。

    (二)人称的转换

    一般说来,一篇作品只使用一种人称。但文学创作本来就是创新的艺术,因此,也经常见到变换人称、不只是用一种人称的例子。如鲁迅的《祝福》,是用“我”的见闻和回忆展开的,但在作品的主体部分,也就是写到“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的时候,就变成第三人称了。也有的主要是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中间突然在某一段落或语句中改用第二人称,把作为读者的“你”拉了进来,直接参与对人物事件的评判,也能给人以亲切之感。

    还有一些小说虽然用的是第一或第三人称,但由于作者采用的是多角度叙述的形式,所以作品中的“我”或“他”所指的并非同一个人。如英国最早的侦探小说、著名作家柯林斯的《月亮宝石》,故事内容围绕印度僧侣寻找月亮宝石的过程展示了英国上流社会的生活画卷。全书都是用的第一人称,但整个故事是由总管巴特里奇、克莱克小姐、布罗夫先生、弗兰克林先生、吉宁士先生、克夫探长、莫士威特先生分别作为见证人出面讲述的,有的人物(如弗兰克林)还不止一次出场讲述,所以,其中的“我”便分别代指这些不同的人物。再如当代作家毕四海的中篇小说《选举》,通篇是用第三人称写成的,但里面根据某县换届选举前后人事斗争情节展开的需要,每一章节分别以不同人物——包括作家毕四海、县委办主任陈刚、人大代表老羊倌金饼子、“民间组织部长”郝秀秀、黄河乡党委书记崔大干、城关镇党委书记左森等为主人公,展开多角度叙述,描绘出了与选举有关的各种人物的众生相。所以,作品中的“他”所代指的也就是不同人物了。尤其作者把自己也作为当事人之一,以真名实姓写进小说,是一个突破。这类小说,可以给人以更强的真实感,但阅读时必须注意人称指代对象的变化。

    (全文5000字,原载《新课程-语文导刊》2008年7月8日一版)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