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余云(2020年9月14日)
湖北省麻城市木子店镇杉林河村
余云贤侄:
你好!向你父亲余品珍(我叫纯伢哥)、母亲熊脂香、哥哥余浩、嫂子等问好!
昨晚9点40分许,我用手机接听了你打来的电话,知悉你父亲现在已经瘫痪卧在床上,神志清楚,极想和我见上一面等情况。我心情十分沉重。想起1998年春天,你父亲对我说的事情:1947年夏天,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跨越黄(河)泛滥区,千里跃进大别山;夏秋之间,这支部队有一个营驻扎在你们山村(旧时称作东义洲七郞畈,今改称杉林河村),营长×××和蔼可亲,常常叫十几岁的余品珍(你父亲)为他跑腿,去不太远的地方为他买香烟。你父亲那时处在少年阶段,乐意为解放军营长跑腿……
你们的父辈、母亲们行将走进坟墓,但是他们一生经历了很多很多苦难。解放初期(1950年代初期),你们家是地主成份,全家人受到贫下中农群众的打击、威胁,不能过上正常的自食其力的农民生活……1959年-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们忍饥挨饿,终于保住了几条性命。我的大伯父余佩玉(字岳恒)就是在1959年因饥饿过度得黄肿病而死亡的……“文化×××”期间,你父亲等人因家庭是地主成份而受到过贫下中农群众的歧视……你的奶奶(祖母)晚年因体弱多病,不堪忍耐,竟然跳入水塘水里淹死了……庆幸自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公家的各项政策出台,特别是1979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为地主富农摘帽的通知》,才使得你们的父辈、母亲们抬头作人、扬眉吐气,与广大社员(人民公社成员)同工同酬;搞生产责任制时,你们家的人与同一个生产队的人享受同等待遇吧?……
1998年春末夏初,我到你们山村调查辛亥革命时期志士余诚(余仲勉、余简斋、余思父……)先生的生平资料,得到你的父母、父余品佳及其夫人、叔父余品学及其夫人、你哥浩子和嫂子等人热忱接待;他们对我关怀备至,将收藏的余品安兄手抄的《余诚丙午袖珍日记》拿给我、让我研读和抄录……我至今每次想起此次采编资料的活动,都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敬意。你们的曾祖父余淑滨(余敬堂、余传鲁)是余诚(1884.1.2-1910.2.5)的胞兄。你们的太祖父余雅诗及其夫人、胞弟余雅书在清朝同治年间因为你们的高祖父余谟瑞等参加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军、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和捻军起义失败后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木樨河乡余家冲[村]东河垸),靠挑担卖货(做小本生意)为生,游走至河南商城县城,初始埋名隐姓,后来开了一个商铺,叫泰和益……余雅书病故后遗体入殓棺木后被余雅诗等人安葬在商城县城的郊区,我估计现在已经找不到余雅书的坟墓了……
余诚先生为什么要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走上反抗清朝黑暗统治的革命道路?他是受到他父亲余雅诗的熏陶和影响的。余雅诗每每在经商的业余时间里向少年阶段的余淑滨、余淑煌(淑璜、淑潢、即后来的余诚)讲述太平天国革命军的故事,向两个少年灌输了革命思想和道理……可以说,余雅诗是继承了余谟瑞的革命精神(遗志)又传递给了余淑滨和余诚先生……因此,1998年春末夏初期间我向你们的父母建议要将余雅诗的墓地重新修葺好,立碑刻字纪念,要将余淑滨的遗像保存好……
自1998年以来,我多半时间都在江苏、上海交界地区打工,当农民工(建筑木工) ……我当初不知道中国大陆文艺界的实际情况,误以为写得好的小说和散文必然会受到别人重视。自2009年9月-2013年6月自费出版了4本书。第一本书名《回望大别山》(收散文、小说若干篇);第二本书名《雪夜》(中短篇小说集);第三本书名《浙江旅行记》(散文集);第四本书名《江海梦忆》(散文集)。这四本书大约花去我打工挣的钱10万元人民币,其中包括买书号(丛书号便宜一些)、印刷费。如果不向国家级出版社购买书号(丛书号),自费印刷的书属于中国大陆的非法出版物。我还写了《砾漠先生还乡记》之一等篇章……麻城市文化馆办的杂志《麻城文学》(后来更名为《大别山文学》)和《风采》刊载了我的不少作品……然而,我的作品没有上过省一级的文艺期刊(杂志)和报纸。光明日报集团主办的杂志《博览群书》的主编陈品高曾经在《博览群书》杂志上刊发过我的一篇讲话整理稿。
我将尽量早点到你们村看望你的父母。不过,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们在建筑工地上做木工活,同事们勾心斗角的现象也存在。我回麻城一趟,必须征得老板(包工头)和同事们的同意。
祝秋天过得愉快!
洪砾漠(余怡平)
2020年9月14日(农历庚子年七月二十七日)下午(阵雨),
起草于四桂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