砧板的联想——给钟丫头的一条微信
(2020-09-11 10:22:04)
标签:
情感 |
分类: 原创散文 |
散文
砧板的联想
——给钟丫头的一条微信
洪砾漠
啊!我切菜时使用的砧板表面是栗黄色的,我每次切菜后都要用水洗干净,菜刀也要洗干净。昨晚存放肉糕和豆腐的板子是砧板的背面,我临时弄错了。砧板背面虽然是黑色的,我其实天天也用井水洗净的。昨天下午5点36分许下班离开工地。回住处用热水毛巾洗澡,用井水和蓝月亮洗涤剂洗衣,匆匆忙忙骑车去太仓市区取信件。回来时,7点多钟,我饥饿极了,就顺路去屈海平住处买肉糕和油炸豆腐。这次肉糕疏松可口,香味浓郁,每斤15元人民币,比钟景涵过生日那天的每斤12元人民币的肉糕好得多!
谢谢你关注我的砧板。
王安忆有一篇文章《寻找苏青》,其中谈到已故的上海女作家苏青的小说和散文有相当的一部分是考察上海工薪阶层的人日常饮食习惯、起居生活的。关注农民工(劳工)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钟丫头!
今早晨天下雨,我醒来4点50分了,来不及去工地上干活…
上海市虹口区景云里17号对面的厨房里老阿姨用菜刀切黄瓜的响声,令我想起王安忆1995年5月25日在上海写作的随笔《寻找苏青》中说的:“上海的工薪阶层,辛劳一日,那晚饭桌上,就最能见那生计,莴笋切成小滚刀块,那叶子是不能扔的,洗净切细,盐揉过再滗去苦汗,调点麻油,又是一道凉菜;那霉干菜里的肋条肉是走过油的,炼下的油正好煎一块老豆腐,两面黄的,再滴上几滴辣椒油;青鱼的头和尾炖成一锅粉皮汤,中间的肚当则留作明日晚上的主菜。苏青就是和你讨论这个的。这种生计不能说是精致,因它不是那么雅的,而是有些俗,是精打细算,为一个铜板也要和鱼贩子讨价还价……苏青是坚持到底了。作为一个作家,她是从文坛上退场,默默无闻,连个谢幕仪式都没有。可作为一名市民,她却不失其职,没有中途退却。她的被埋没,其实也在意料之中,时代演变,旧的下场,新的上场。传奇的上海,又将这替换上演得更为剧烈,当年的声色,有多少偃旗息鼓,烟消云灭。一个苏青,又有什么?她不早就说过,在人家的时代里,只能是寄人篱下?”王安忆讲的上海人生舞台的情景如同周树人悼念范爱农的诗句:“狐狸方去穴,桃偶尽登场。”那么,苏青、张爱玲、胡适、沈从文、胡兰成、蔡元培、杨杏佛、宋庆龄、宋美龄、蒋中正、孙文等等生前到过景云里么?巴金、茹志鹃、王安忆、周海婴到过景云里,我敢于肯定这样说。
2020年9月11日(农历庚子年七月二十四日)上午,起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