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观 影 记 之 二
(2016-11-26 18:14:15)
标签:
转载 |
记得是在八十年代末,老公弟弟和我和密密麻麻的年轻学生们一起挤在清华大礼堂里看《红高梁》。看的是白天场,清华大礼堂不是正式的电影院,遮光,音响和放映效果都非常业余。。。
电影结束时灯光亮起时我们三人大眼瞪小眼,结结巴巴的说:“这电影。。。这中国电影,这这这,怎么能这样呢?。。。原来可以这样啊?!。。。”
真的是太震撼了!中国人民族性格里面被历代文人所忽略的奔放活力,贫瘠土地上大红大绿的民俗张扬,浩瀚无边像波浪般翻滚的高粱,茫茫旷野里高亢欢乐的唢呐声,明眸洁齿的巩俐展颜一笑的绝代风华,这许多强烈的印象铺天盖地而来,震得我们一时间瞪目结舌。。。三个人骑车呼啸冲到香山又冲回来,才算是平息了心中的激动。
被张艺谋导演的第一部作品一棒子打晕过以后,他之后的作品我们都郑重其事的对待,比方尽量到好的电影院去观赏,实在不行也要安排安静不被打扰的时段在家观赏,绝不轻易将就。
二十多年来,张导演的作品不少,每部都有动人处,几乎没有失手的时候,不愧为中国首席导演。如《我的父亲母亲》结尾处孙红雷面无表情的像父亲一样以朗读的方式教书,比方《秋菊打官司》里秋菊茫然的眼神,微微张开的嘴所表现的没有什么见识的乡下妇女的傻气和执着。。。等等等等。
张导的电影好吗?就我看来都好。但还没有一部超越了《红高粱》,也可以说还没有一部和《红高梁》一样好的。
这没有关系,爬过的高山就是记忆。陈凯歌的《黄土地》《霸王别姬》,张艺谋的《红高粱》为中国电影翻开了新的一页,他们攀越过的高峰,至今无人超越。
去年夏天张导演的《山楂树之恋》上演,我们买了150元一张的票到电影院的贵宾厅观赏。
票价是贵,但贵宾厅还真的是奢华。不大的放映厅里放着十几张可以深陷其中的真皮大沙发,外面夏日炎炎,里面冷气飕飕的让人忍不住要打喷嚏。服务员给每人发了一条毛毯,又给一人送来一小罐冰淇淋后,电影就开始了。一向怕冷的我裹着毛毯,半躺下来,对老公说:“这么舒服凉快,又是这么简单的爱情故事,等下音乐响起,我怕是就会睡着。”,老公说:“你只要不从头睡到尾就OK了。”
电影徐徐的展开了,我意外的也是情理之中的没有一丝睡意。在灰暗,缓慢的画面里心中涌起了回忆的感伤,灯光亮起时还不好意思的偷偷擦去了眼角留下的泪痕。
张导是摄影师出身,对画面的记忆极其精准,对平凡影像中美的挖掘不遗余力。电影从第一个镜头开始,所有的画面,所有的细节都是我少小时经历过的那个时代的再现,当然是艺术和美的再现。感谢张导,让我再次看见了几乎已经被遗忘了的那个物质和精神双重贫乏,但仍然值得记忆和回味的年代。
我的年龄和那群被大哥哥的油条轻易收买弟弟妹妹们一般大,经历和他们也差不多。
我虽然没有哥哥姐姐,但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小姑姑,邻居家的大姐姐,常常把我带在身边。那时的小孩没有学习的压力,我应该也是个不讨人厌的孩子,她们带着我四处走,连她们下放的知青点也住过。
小姑姑大姐姐们当时都是华信年华的美少女,很有些大哥哥们有意无意的来接近。他们大多有艺术的才华,有的会拉小提琴,有的会背普希金的诗,高大帅气,和电影里的男主角一样都穿一件气派的棉大衣。
我小的时候对吃的兴趣淡薄,大哥哥们有没有用吃食讨好过我不记得了,但他们在乡间为我们抓过老鼠壮过胆,对大姐姐们的好意也惠及到我,教过我的音乐关心过我的前途,他们的宽厚大手温暖笑意,和大姐姐们若有似无的情愫是我灰暗童年的美好回忆之一。
记忆中的他们都比电影里的男主角更高大帅气,这当然是我从仰望他们的小女孩长成了中年人产生的错觉,但小姑姑大姐姐们肯定比电影里的女主角更结实,都能够麻利的干重体力活而不让人有勉强的感觉,她们清澈的目光和不施粉黛但依然散发出美丽青春光华的年轻面容常留我心中。
张艺谋导演拍了一部值得珍藏的好电影,是张导众多佳作中的一部。
但当年摸黑走八里山路去看一场露天放映的《李二嫂改嫁》的我也变成了个被宠坏了的挑剔观众,还在期待张艺谋导演再拍一部像《红高梁》一样带给人强烈震撼的惊天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