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砾漠先生
砾漠先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792
  • 关注人气:1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叶至善晚年的“意识流”和人情味

(2016-01-06 20:07:15)
标签:

文学

历史

情感

分类: 书评

书话

叶至善晚年的“意识流”和人情味

——读叶圣善著《父亲长长的一生》

洪砾漠

 

    对于五叶(叶圣陶、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叶兆言),我觉得他们知名度高,像高山仰止,不可企及。过去,我阅读他们的文字极其少,也对有关他们的人生经历方面的传记著作不敢垂青。原因也是我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阅读的范围不宜过分宽。叶至善著《父亲长长的一生》却使我爱不释手。究其原因,85岁开始写父母的故事的叶至善在这部37万字的著作中表现出了他的惊人的记忆力和娴熟的“意识流”技巧,也表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长河中的人们交往中的“人情味”,令读者可以再三回味,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可以说,阅读这本传记算得享受一份高质量的文化大餐。当然,有一个前提:读者必须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和文学史感兴趣,有一定的现代文史知识的积累。

    叶至善(1918-2006)是叶圣陶长子,1918(周树人以鲁迅为笔名发表小说《狂人日记》的年份)424日出生在苏州城里一家私营的产科医院里。他母亲胡墨林的知名度比许广平、孔德沚、胡絜青、萧珊、张兆和等著名作家的夫人的知名度要小一些。至善1945任开明书店(上海)编辑,1953年转入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成立,他任社长兼总编辑。曾主持编辑《旅行家》和《我们爱科学》杂志。曾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名誉顾问等职;获中国福利会颁发的妇幼事业“樟树奖”,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颁发的老编辑“伯乐奖”。200315日已经85岁了,开始写作传记《父亲长长的一生》,至2014814日完成书稿。

    《父亲长长的一生(修订本)》,四川文艺出版社(成都市槐树街2)2015811次印。开本147×210mm32开。印张14.75。精装本封面呈深咖啡色,封面印有书名、著者姓名和叶圣陶头像。字数37万字。定价65元。成都东江印务有限公司承印。老实说,这本书不仅封面设计和印刷得精致、美观,而且内页装钉质量非常好,文字错漏很少(不是没有),与叶圣陶和叶至善父子都是一生致力于教育和出版事业的高风亮节相媲美。

叶至善写作这本书时,当然有晚辈为他当助手。他用口述与在纸稿上写手稿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请晚辈为他在电脑上打字。他再对电子版稿件审读、审听、审改,每告一段落,再续写下去。因此,我作为叶圣陶和叶至善的粉丝(晚辈读者),觉得这本书的叙述语言相当口语化。

口语化不是《父亲长长的一生》的主要特点。主要特点是“意识流”技巧和人情味。

先说意识流技巧。一般说,人们将乔伊斯长篇小说《尤利西斯》当作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凭我的阅读经验,巴金晚年著述《随想录》(150)和《再思录》,叶至善《父亲长长的一生》都是意识流技巧娴熟的作品。至善写作的缘起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在出版25卷本《叶圣陶集》之后,编辑希望至善配套写一部叶圣陶传记放在“正集”后面作为附集,便于读者阅读“正集”。因此,至善为父亲写传记时不仅要勾勒父亲和母亲一生的主要经历,还要时时紧扣父亲同时期的著述并作一些注解。至善晚年的记忆力不仅没有退化,反而健全得相当地惊人,往往由父母的早年的经历会在脑海里涌现出许多过去了几十年的社会生活场景,涌现出父亲著述中提到的和没有提到的人事,即“意识流”时常爆发出来。这就要求他把握好文字篇幅的长短,节制思绪而选择上好和较好的素材。通观全书,至善老人将父亲一生(94)的经历分作94章来写,每章篇幅虽然有长有短,分寸却把握得极好。并且,他总没有忘记《叶圣陶集》编辑的厚望,将父亲各个时期的重要著作(包括小说、散文、童话、诗、词、日记、编辑札记、书报题记等等)作了画龙点睛式的注解。这些注解像点石成金的“神棒”,使读者容易了解叶圣陶著作的旨要,也解答了叶圣陶研究领域中的某些难题。

再说人情味。《父亲长长的一生》一书中的文人之间交往人情味十足,使我们看到叶圣陶、郑振铎、朱自清、章雪村、夏丏尊、王伯祥、茅盾(沈雁冰)、胡愈之、周树人(鲁迅)、巴金、丁玲、胡也频等著名文化人在社会日常生活中的侧影。这些著名作家其实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平凡,给读者留下了朴实而又诚恳的文人印象。比如131-134页,至善写的是193141-4日,当时苏州、上海学校放春假的事。至善当时只有14岁,在苏州读中学。父亲叶圣陶和他的朋友王伯祥从上海乘火车到苏州,第二天乘船去叶家祖坟地和王家祖坟地上坟,乡土人情味十足。接下来的一天,叶圣陶带14岁的儿子至善去太湖边的光福镇,先定下将要住宿的旅馆,再吃鳝糊面,再沿着乾隆皇帝巡视江南时期人们修筑的御道步行到邓尉山脚下的司徒庙游玩。读到这里,我想起龚自珍《病梅馆记》开头的话:“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一般说来,十多岁的孩子对于父亲敬畏甚至害怕接近;可是,叶圣陶与儿子至善之间亲近极了,像同行出游年龄差不多的朋友一样,人情味够丰富的。又如118-120页,至善写道:

我母亲在这些年里学会了做菜……会做了菜总得露一手,父亲说就请新认识的胡也频、丁玲两位吧,别个一位也不请,免得张扬。到了约定的日子,两位客人按时到了。丁阿姨穿的湖色连衣裙,那时儿是有点儿显眼,露着胳膊和小腿,更显得胖了。两个站在一起,胡叔叔瘦了些,他穿的细条子灰色西装。两位给我们孩子带来了礼物,两件很讲究的玩具,这又是西式规矩。母亲打过招呼,下厨房掌勺去了。陪客人用餐的,就我父亲跟我和至美(妹妹)两个。菜显然太多,客人没用多少,都称赞做得好。父亲听了自然高兴……

    叶家当时住在上海景云里,租的房子,家人经常可以看到瘦长个子的青年作家柔石从后门口经过。叶圣陶与胡也频、丁玲的交往可以说刚刚开始,《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与投稿者(丁玲)之间的关系却已经很不错,居然可以请投稿者到家里吃饭。尤其令人羡慕的事情是叶圣陶对待儿女平易近人,儿女虽是小孩,却可以和父亲一起陪客人吃饭。由此可见,叶圣陶不是一个整天板着冷面孔待人接物的“大老板”,而是一个人情味十足的文人,和霭可亲的长辈(父亲)

    父亲长长的一生》一书中的人情味随处可见。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先转移到汉口去,至善的母亲带着至善的祖母等人由苏州辗转浙江、江西南昌、湖北九江直至汉口,一路上的辛苦与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里赵辛楣、李梅亭、方鸿渐、孙柔嘉等结伴从上海到湖南的旅行的艰难真的相似。绍兴直乐泗的玉书先生本来是至善家的亲戚的朋友(施姑太太)的远房晚辈,受人委托,原打算将至善一家人送上一程就可以返回去向长辈交差,却重视友情,一直将至善一家人从浙江送到汉口。到了汉口,叶圣陶和胡墨林为了酬谢玉书先生,又将他介绍到在汉口新开张的衣料和服装公司做事。玉书先生与叶家之间的感情日益增长了。

至善博闻强记,知识渊博,不仅表现在他十分熟悉父亲的著述,也表现在他对鲁迅著作的熟悉。如90-91页,至善写到父亲(叶圣陶)和夏丏尊“到底第一回见面是哪一天,那时的日记两位都没留下来,无以查起。倒是鲁迅先生(1926)八月三十日的日记上记着……”鲁迅这天日记道:“下午得郑振铎柬招饮……晚至消闲别墅夜饭,座中有刘大白、夏丏尊、陈望道、沈雁冰、郑振铎、胡愈之、朱自清、叶圣陶、王伯祥、周予同、章雪村、刘薰宇、刘叔琴及三弟。”至善老人由此推测“在这之前,夏先生和我父亲一定已经见过面了”。至善老人引用的鲁迅日记的文字是否属实?我查对了一下李何林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修订版《鲁迅年谱》,发现至善老人引用的文字没有一点差错。

    至善老人的《父亲长长的一生》还有一个特点,借古讽今,揶揄歪风邪气,弘扬正气。如214-215页:

    杜甫当年住在(成都)百花潭北的浣花溪,据说离我们家东南约四五里地。一座座被竹林拥簇着的农家小院,一条条两岸栽着桤(qi)木的溪沟,好像杜甫那时就是这个样子,在诗里竟写得如此逼真……“村舂雨外急,邻火夜深明。”这场秋雨如果下在如今,杜甫也写不出这一联好句子来,成都郊外的水碾恐怕近年来已经拆完,叫他再上哪儿去听石碓舂新谷的声音呢?这种声音我们家住在那里时还常常听到。1941926日,我父亲的日记上写着:“昨半夜醒来,闻碾声,以为在家园闻火车声,旋知其非……”

    至善老人嘲笑成都的人们不重视保护农耕社会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

    《父亲长长的一生》一书中有一些文字是叶至善对于他父亲叶圣陶著作的注解或阐述。这些文字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史学价值。如145页,至善老人顺便说一说那年(1934)七月发表在《文学》创刊号上的《多收了三五斗》。过去,人们都以为叶圣陶这篇小说中的万盛米行是苏州甪直镇实有的商行。至善说:原来甪直镇上并无米行,只镇口有一个万盛酱园,四个大字写在雪白的围墙上。万盛米行是他父亲写小说时虚构的。2011年许,我到甪直,参观过叶圣陶故居,因时间紧张,没有去万盛米行景点。那么,现在的万盛米行景点是后人模仿叶圣陶小说而建造的,无疑啊!以假乱真到了如此地步啊!

    总之,叶至善著《父亲长长的一生》具有“意识流”技巧娴熟、人情味十足、口语化、资料详实、借古讽今等特点,弥足珍贵,可以说是一部能够流传后世的叶圣陶传记。

 

20151230-31日,起草

叶至善晚年的“意识流”和人情味

叶至善晚年的“意识流”和人情味

叶至善晚年的“意识流”和人情味

叶至善晚年的“意识流”和人情味

叶至善晚年的“意识流”和人情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