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
60年前爷爷和缁竹先生谈了些什么
洪砾漠
每一个人孩提时期都可能有成年人为他们拍下一些生活照片,可是这些照片保存时间在60年以上的极其少。最近,我到省博物馆参观一个作家群体摄影展览,却意外地见到我爷爷与孩提时代的我的一幅日常生活照片。照片上的我只有3岁模样,留一头女孩般的长发,上身穿一件米黄色的外衣,骑着一辆有后把推手的绿色小自行车,头发雪白的爷爷微笑着推着我,背景是街道上盛开的樱花及不远处一幢高楼。这照片是缁竹先生60年前即2015年3月30日下午为我和我爷爷拍摄的。那时候,我爷爷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缁竹先生没有我爷爷名气大,还只是省级作家协会会员。而且,缁竹先生比我爷爷小14岁,当时还是外地到娄东市打工族中的一员
。娄东的文艺界人士们将打工族称作“新娄东人”。然而,我爷爷从来不在打工族面前摆老师或前辈的架子,和缁竹先生成了忘年交。
我立即用手中的相机将展厅墙壁上的这幅并不怎么特别引起其他参观者注目的照片拍摄下来,并且连拍了五次,因为我担心一次两次拍摄得不好。
当天下午,我回到家里享受含饴弄孙的乐趣。我现在也到了展览厅墙壁上那张照片上的头发雪白的爷爷当年的年龄段,即也像当年的爷爷一样进入了老年境界。夜阑人静了,老伴、儿子、媳妇、孙子都休息了,我也准备上床睡觉,那幅缁竹先生60年前为我和我爷爷拍的照片,倐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的孙子现在也喜欢跟我在一个床铺上睡觉,就像我孩提时期喜欢跟我的爷爷一个床铺睡觉一样,只不过居住地点换了,我和爷爷原来住在娄东市××新村30栋2单元2楼。我和我的孙子现在住在上海××南路一栋高楼的18层。
严格说来,我不是我爷爷的孙子,而是爷爷的外孙。爷爷和奶奶年轻的时候,为了响应国家计划生育的号召,仅仅养育了一个女儿(即我的妈妈)
。爷爷的父母,当然还有爷爷、奶奶、姑爷爷、姑奶奶(爷爷的胞妹)都非常疼爱我的妈妈。因此,妈妈和爸爸结婚生儿子即我将妈妈的父母称作爷爷、奶奶,而不是外公、外婆,我妈妈像爷爷和奶奶的儿子一样享受着长辈们给予她像阳光雨露一样的慈爱。我爷爷是2010年8月从娄东日报社的副总编辑职位上退休的。我是在爷爷退休两年多以后在上海出生的。爷爷和奶奶到上海照料我妈妈坐月子,我十个月断奶后爷爷、奶奶把我带到娄东市抚养照顾我……我的整个孩提时期,爷爷和奶奶刚进入退休年龄,且都有退休工资,照理他们可以好好享受自己清闲的退休生活,但为了我,他们没有真正清闲过。特别是爷爷,总是经常在娄东、上海、娄东乡下之间往返,各地分别住一段时间。上海是我妈妈和爸爸工作的地方,如果妈妈或爸爸因事或生病了,爷爷和奶奶就带着我到上海照料妈妈或爸爸一段时间。我的曾奶奶(爷爷的母亲)八十多岁了,还住在娄东乡下,由我的爷爷、奶奶、姑奶奶(爷爷的胞妹)、姑爷爷轮流陪侍着过日子。曾奶奶当了一辈子农村妇女。曾奶奶晚年身体多半时候都没有病痛,生活能够自理,不用爷爷、姑奶奶等晚辈全天候陪侍。正常情况下,我爸爸和妈妈在每个周五夜晚或周六早上从上海回娄东看我照顾我,爷爷或奶奶在周六午饭后就乘公交车到娄东乡下去看望曾奶奶,陪侍曾奶奶。爷爷或奶奶在周日下午回娄东城里以前,必要等候姑奶奶或姑爷爷来到曾奶奶的住宅见过一面,交流一下曾奶奶的日常生活情况……
爷爷原来在娄东日报社当副总编辑的时候,报社为爷爷配备了一辆黑色外壳的小轿车,“新闻采访”的牌子总是搁在爷爷的驾驶室的前方挡风玻璃下方。爷爷退休后,主动将报社的小轿车退让给了新任的副总编辑……我的爸爸和妈妈一般在周日下午乘公交车或驾私家车返回上海,预备新的一天能够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大都市繁忙的工作生活中……
夜阑人静了,我没有睡意。孙子在床上被窝里睡得香甜。我在细心翻看爷爷的文集,缁竹先生的文集,以及他们同时期作家们的文集或单行本,企图找到缁竹先生和爷爷在2015年3月30日日记中有关记录的文字。缁竹先生那天为什么会给我和爷爷照这张相,他们当时交谈些什么?成了我想探求的问题。可是这些文章里都没有提到缁竹先生那天在娄东街上意外见到我祖孙的事情,当然也不知爷爷那天和缁竹先生谈了些什么话?
夜很深了,我仍睡不着觉,就在电脑上上网,发博客文章、微博信息,将缁竹先生60年前拍的照片发到网上去,希望知情者将爷爷和缁竹先生那天谈话内容,告诉我。不知不觉间,黑夜过去了,东方既白,旭日东升,我又迎来了新的一天。
第二天夜晚,我居然收到了一个网友发来的信息:一个自称是缁竹先生的后人的新生代(22岁的男子)说,缁竹先生公开出版的日记有删节,没有删节的日记原件上有我爷爷和缁竹先生2015年3月30日下午在娄东街头意外邂逅的详细记载:
30日下午4时许,我从图书馆借书出来,在府南街正巧碰到朱老师(缁竹先生总是这样称呼我爷爷)推着一辆童车在人行道上散步。童车上坐着一个活泼可爱、睁着好奇的大眼睛看世界的男孩,是朱老师的外孙子(朱老师总是把这个男孩当作孙子一样看待) 。我(缁竹先生——作者注)随手拿出数码相机为朱老师和他的第三代人拍了一张生活照片。然后我们聊了一会儿。朱老师对我说:“你最近写的三篇作品,我都看过了。短篇小说《老人与山村》写得不错,细节生动感人,扣人心弦,这说明你能够比较真实地猜测到小说主人公佑钵的心境。不过,小说快结尾的时候,有一段写到主人公佑钵生前被狐狸精迷住了,似乎太突然,可不可以删掉?”
我说:“这可以再斟酌一下。谢谢朱老师!你挤时间看了我的小说,并且看得这么细。”
朱老师又说:“你的散文《怀念余靖中老师》也是你近期写作的散文中最好的一篇,你有真实生活,才写得出有生命力的,能够留传到后世的作品,不容易的!”
我说:“谢谢朱老师的鼓励。”
朱老师说:“《大山之子丁永淮》写得不够细致,你可能对丁永淮的经历和作品都不太熟悉。”
我说:“是的。丁永淮在18年前出了车祸,急送鄂州市医院,抢救无效就去世了。他的文集至今没有出版,也没有人为他写传记,单凭我实地找人采访,寻找他的资料和书都不够齐全,所以《大山之子丁永淮》写得不够好。”
朱老师说:“情有可原,不要急于求成。丁永淮原来虽然当过黄冈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冈市文联主席,湖北省作协副主席,贺敬之研究会会长等职务,但在全国知名度还不是太高,在中国大陆作家当中只能算得中游作家,虽然他有很多作品有阅读和欣赏的价值,但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这种文学现象也很普遍……慢慢来,慢慢看,将来也许有人重视丁永淮的文化遗产……”
我如获至宝,当即将网友发生来信息资料收藏起来。
2015年4月5日上午,起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