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始皇地宫想像图。
上回书说到,陵墓内填塞流沙反盗墓的玄机,下篇要说一说墓内伏设刀枪暗箭,兵器偶人进行反盗墓的奥秘。如果说流沙技术是背动的反盗墓方法,那么,伏设暗箭与刀枪则就有些主动意味了。

古代劲弩示意图
其一,墓内设刀枪暗箭。这一防置措施见诸史书记载的当从秦始皇陵为始,但要设置此类暗器需有个先决条件,即墓室必须宽大敞亮,有一个刀出箭发的空间。唐之后以山为陵,或人工开凿地下玄宫的石室墓为多。秦始皇陵地宫属于翻斗式的竖穴墓,据考古钻探,内中情形与已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形制基本相似,只是比马王堆墓葬更加宏大、复杂些罢了。因而像这种刀枪劲弩类的暗器,马王堆这样的大型墓室还无法施展,只有秦始皇陵这种超大型地宫才能摆开,并起到射杀的作用。

古代弓箭各部位名称。
具体设置和实施方法是:先在墓室两壁安装强弓劲弩,呈张弓搭箭状,每件弓弩搭载一箭或数箭,箭头皆用毒药浸泡,达到人类触之即伤、伤之即死的程度。然后以具有高强度承载能力的绳索固定,弓弩后部再于壁上固定一钩状物,以让绳索穿过,绳索的另一端固定于门上隐蔽处。若是左壁,绳索的一头则接于墓道的右门;若是右壁,绳索则接于左门。当盗墓者开门时,若开右门,则左壁上的弩绳索被拉断,绷紧的弓弩之弦疾速驰之,利箭即出,射杀的方向正好是门道右侧;若开左门,以同样的原理给予射杀;若两门齐开,则两壁弓弩一齐封闭门道,射杀进入者,从而形成了第一道阻击防线。
若墓门打开,由门的转动而牵引的弓弩之箭全部射出,而盗墓者没有全部被射杀身亡,或侥幸躲过了一劫,第二道防线则继续发挥作用。具体方法基本与前同,只是在墓门之后铺设多块翘板,并进行掩盖伪装,使盗墓者无法辨别与其他地方的异同。镶在墓道两壁的弓弩牵引绳索以隐蔽的方式接于翘板之下,或高于翘板,成为绊索。当盗墓者破门而入踏入墓道时,翘板自然上下启动,绳索因外力压迫而断裂,弓弩之弦瞬间松开,利箭自动发出,直射墓门方向,一时箭如雨下状,盗墓者非死即伤。若遇绊索,以相同的道理予以射杀。因箭头用毒药泡过,只要轻轻划伤或擦过一点皮毛,盗墓者也难有活下去的希望,很快就会一命呜呼。当第一块被踏过的翘板或绊索所引弓箭发完之后,若还有幸存的盗墓者继续前行,则无疑会踏到第二块、第三块以及更多的翘板。如此这般,固定在墓道两壁的弓弩便可形成多波次发射,势如连弩,张而复发,直至将暗藏在墓道内所有的利箭射出,将盗墓者全部射杀。

各部位用途与握弓位置图。
秦始皇陵内安装的弓弩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形,现在尚无确切的定论。但就秦俑坑出土的弓弩来看,其弓干和弩臂均较长,材质可能是南山之“柘”(山桑),当是性能良好的劲弩。据学者们估计,这种弓弩的射程当大于六百步(合今831.6米),张力也当超过十二石(合今738斤)。如此具有远射程、大张力的劲弩,单靠人的臂力拉开恐怕是困难的,只有采用“蹶张”才能奏效。

秦俑坑出土的大型青铜箭头。
如果把装有箭矢的弩一个个连接起来,通过机发使之丛射或是连发,就可达到无人操作、自行警戒的目的。这种“机弩矢”实际上就是“暗弩”。因为秦始皇陵内藏有大量珍奇异宝,为了防盗,就在墓门内、通道口等处安置上这种触发性的武器,一旦有盗墓者进入墓穴,就会碰上连接弩弓扳机的绊索,遭到猛烈的射击。这一做法,被以后汉唐陵墓所继承,并发展到在棺椁内安装轮机,以射杀盗墓者。

蹶张像.画像石,河南唐河辛店汉墓出土。
蹶张原是一种张弓搭箭的动作,以双脚踏弓叫蹶,以双手拉弦叫张.后来附会到人的身上,成为一种形象.现代出土的多数画像石''蹶张'',都是双脚踏弓,双手拉弦,背插或口衔箭,形象十分凶猛,其作用是守卫阴宅,辟除邪崇.这副蹶张的原形是梁国人申屠嘉,他是汉高祖刘邦的部将,威武雄壮,力大无穷(引自《画像石》欧阳摩一著)
所谓轮机,就是在棺椁内壁安装数个像现代滑轮一样的工具,滑轮一边置弓弩毒箭,绳索通过滑轮连接弓弩与棺椁盖板。一旦盗墓贼进入地下宫殿揭椁开棺,绳索将通过轮机引发弓弩数箭齐发,射杀染指棺椁者。

田野考古人员在试验想像中墓内的轮机弓箭之一种。
由于盗墓者揭椁开棺之力远远大于脚踏翘板的能量,绳索又通过轮机的旋转产生一种新的爆发力,二者结合,将产生一种比在战场上靠士兵双臂张弓还要威猛几倍甚至数十倍的力量,箭发之后可射穿人的身体,凡触及者难有活命的希望。

古代弓箭手形像和装备(游戏图)
晚清学者俞樾在其所著的《茶香室四钞》中,于“高柴墓”条下曾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元吾衍《闲居录》云:陈州古墓,俗云高柴墓,为冯马儿所发。初得石刻,曰‘逢马而破’,遂发之不疑。毒烟飞箭,皆随轮机而出,困断其机,得金铸禽鸟及玉甲片若龙鳞状,其他异物不可数记。”
其二,在墓道内安置持兵器偶人,以砍杀盗墓者。偶人的形体或用木雕或用其他材质做成,呈鬼怪状,手中各持刀剑,周身绘彩,显得狰狞恐怖,令人望而生畏。

南朝陵墓画像中的武士(引自《画像砖》王明发著)
若有盗墓者进入,则持刀挥剑予以砍杀。具体实施方法仍然依靠绳索的一张一弛作为推力,绳索或系于门上,或系于地下的翘板之上,原理同弓弩射杀法。但毕竟木人与手中的刀剑运作起来更加复杂不便,因而总体效果没有弓弩杀伤力大,主要起威慑恐吓作用。假如不用绳索而改用现代高强度的弹簧构件,根据拉伸蓄能以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突然释放一种巨大的弹力,让木人从原地弹出,手中的利剑或许能发挥更大效用。

墓中伏设神兽。河南南阳七星园乡白滩村出土,有驱鬼辟邪和恐吓盗墓者的作用(引自《画像石》欧阳摩一著)
可惜铜铁结构的弹簧是近现代产物,古代并无弹簧应用技术的先例。1978年,湖北考古人员在随县发掘战国时期的大墓——擂鼓墩曾侯乙墓,从墓室中发现了20个木陀金弹簧器,经鉴定,弹簧分为黄金与铅锡合金两种制成,但质地都很软,仅具弹簧外形,并无弹性,此器到底用途何在,尚不清楚。显然,这样的弹簧是无法用于反盗墓技术之中的。
未完,待续)
[注:部分内容来自最新出版之《盗墓者说》,有删改]
![[转载]反盗墓绝技--伏设暗弩 [转载]反盗墓绝技--伏设暗弩](//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盗墓者说》万卷出版公司2014年11月出版
![[转载]反盗墓绝技--伏设暗弩 [转载]反盗墓绝技--伏设暗弩](//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大赠送,点击=>盗墓者说--闻所未闻的盗墓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