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一位网友对茅奖的批评而想到的

标签:
转载 |
分类: 文学评论 |
2014年7月13日于江苏
一位网友对茅奖的批评而想到的
前天接受楚天都市报记者的采访,简单谈了谈茅奖,今天上午贴在博客里。后来看到一位网友在我的博客里,对茅奖发表了一些看法:“评委是要有时间来看书的,拿了奖的书是评委看了的;评委没看的书肯定不能得奖,不管这本书写得有多好。评委看书是为了评奖看书,这样的话,评委看的书一定是有选择的、基本是能拿奖的人或书了,这种评奖与老百姓(广大读者)没有太大关系,评出的奖也只有鸟用。”
(2008-10-30 15:08:15)
便由此想到一些话,不妨与朋友们交流。
首先这位网友说得对,评委没看到的书肯定不能获奖,既然是评奖,肯定得针对作品,倘若读都没读,当然无从“评”起。但这位朋友显然指的不仅仅是这层意思,他想说的是还有许多没有被评委读到的书,“评委没看到的书肯定不能得奖,不管这本书写得有多好。”对这层意思,我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管任何奖,都只是相对而言,不可能将所有真正优秀的作品都包容进来,实际上在评委视野之外,肯定还会有许多优秀之作,甚至可能还有些连出版的机会都没有。大千世界,尤其在民间,真的是藏龙卧虎,大有人才,只是常常被淹没在人海之中,没有碰到展露的机会。文学的话语权确实应该进一步扩展到老百姓中去,但这恐怕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评委看的书确实经过遴选,这是茅奖的评奖条例所规定的。就如其它任何奖项,都得经过一定的程序,茅奖的评选通过各种渠道发布消息,包括网络,然后作家或者出版社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申报。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正式出版的长篇小说有一千多部,茅奖是四年一届,也就是说有四千多部可以申报,当然大家都会量体裁衣,因为茅奖最终只能评出3至5部,所以申报的大概也就是几百部。通过初步的筛选,所谓入围的就是在网络上公布的24部,进入最后的评选。
作为参与本届茅奖评选的评委,我们前些天一直在封闭中,说实话,真的很累。评到后来,感到这项评奖真是一项重体力劳动,如果象当年分配口粮标准的话,应拿比较高的粮食标准才好。因为这种阅读不仅是欣赏,更是用心地品读,反复地感受作品的妙处,同时又挑剔地寻找缺憾,无时不在心思的较量之中。一场场讨论,如同揉面一样,20多位评委反来复去针锋相对心平气和花里挑花……。担任评委会主任的铁凝始终是一脸凝重,她一再强调要评出质量、活力……,不时地提醒大家。而我则感到从一开始,就有一把剑悬在头上,那就是责任。作为严肃文学的引领之大奖,无论如何,应该代表中国文学一个时期的最高水平。这除了严格评奖程序之外,就是评委们的认真考量。
目前的结果,我个人认为是公正的,也是严肃的;继承了茅奖所要追寻的品质,同时在新的时期里体现了中国文学多样化的趋势,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风格都有了某种意义的拓展,并在很大程度上也考虑到了受众面的反映,即作品在社会上的影响。
但目前的时代确实风云变幻,文学边缘化的现象似乎已为现实,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即让文学与社会生活发生更多的联系,与老百姓的精神生活有更多的呼应,文学本身尚需努力,但同时,更多的恐怕还有另外一些层面的问题。一种文学奖项能解决多大的问题,就如同文学能解决多大的问题,我们既不能夸大,也无需妄自菲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