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冯天瑜的乡音和童年

(2014-03-30 19:03:26)
标签:

散文

文化

分类: 原创散文

散文

冯天瑜的乡音和童年

洪砾漠

昨天下午,我审改《太仓的花卉》一文,补写了一笔:武汉大学的珞珈山,有樱花园,今年樱花也开放了。武大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冯天瑜老师去年患了眼疾,如今康复了么?

上述补笔毕竟是我的猜测。今天上午1150分后,我用手机拨通了冯天瑜老师的手机。对方问:“喂?”我听到这是我熟悉的湖北乡音,惊喜极了,赶快问:“您是冯天瑜老师吗?”对方答:“我是,我是……”我赶快说:“我是农民工作家洪砾漠。”对方说:“啊!我知道你。你最近好不好?”我说:“好。您们武汉大学的樱花树开花了没有?”对方答:“开过了。前几天还有很多花,现在已经凋谢了一些,接近尾声……”我又问:“你的眼病好了没有?”对方答:“总归有些问题,不大方便。身体大体还算好。谢谢你关心……

我听到冯老师讲话的声音,感到很亲切。他是湖北红安人。红安(原名黄安)与麻城毗邻。他大半辈子在武汉教书和生活,保持着纯正的湖北的乡音。我听到他的声音就感到是自己家乡人的声音,因此也倍感亲切。

冯天瑜老师1942年出生,今年已有72岁;童年在武汉度过。请看他写的回忆文字:

少时我在武昌实验小学念书,校旁有一不大的湖泊,湖对面是武汉音乐学院和人民医院住院部,昔时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旧址,维新志士唐才常,辛亥风云人物黄兴、刘成禺、曹亚伯等从此走出。

后在武昌实验中学念初中,每天上学途中,都要经过蛇山脚下的“黄克强塑像“(此塑像20世纪80年代移往汉阳龟山面临长江处),蛇山头耸立的奥略楼(时人把它当作黄鹤楼),接着穿越曾是清朝(湖北)藩署的司门口,再通过“惟楚有材”牌楼,方抵达曾为清代贡院的实验中学,它们都是与辛亥首义相关的名胜。。

接下来在华师(指华中师范学院——砾漠注)一附中念高中,上学与放学皆行走于彭刘杨路,盘桓于阅马场,留连于红楼(湖北咨议局——湖北军政府旧址)、孙中山塑像、黎元洪——黄兴授将纪念碑之间。偶尔去花园山,便有人指着一幢小洋楼说,原先这里是孙茂森花园,辛亥前八年,吴禄贞等常来此聚会,武昌新军暴动最初酝酿于此。

学校组织参观军工企业武昌造船厂,便有老人介绍,这里原先是湖广总督署,彭、刘、杨三烈士就义处,武昌起义最激烈的战斗在此展开,还有老人指点厂边某商店说,其店主长辈于辛亥首义夜主动点燃铺面,让中和门城楼上和蛇山上的民军大炮确认督署方位。

闲暇时去紫阳湖公园,路过湖北总工会,折进院内,便可见两幢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当年是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的营房,首义第一枪就在这里打响。

武昌城仅存的中和门(起义门),是少时常去的处所,那城门正是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浮雕描摹的原型,而城门旁边的楚望台,曾是清末全国最大的军械库之一,武昌起义的士兵首先便夺占此处,装备弹药……

上述引文录自冯天瑜、张笃勤合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41版、同年52次印《辛亥首义史》一书的《后记》。《后记》是冯天瑜20101012在武汉大学珞珈山麓完成的。冯老师在《后记》中谈到的他童年至少年阶段在武汉见到过的革命遗迹旧址,今有不少已经被幼稚无知的人们拆掉了。特别令人感到惋惜的是清末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的两幢营房(两幢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被人们拆掉了。现今的湖北省总工会院内有辛亥武昌起义发难处纪念碑和纪念亭,亭内有石刻《辛亥武昌首义发难处纪念亭记》(文章是冯天瑜1995年撰写的,张少华书写,刻碑者没有留下姓名)。我在散文《武昌半日也不闲》一文中抄录了上述“纪念亭记”,以便保存史料。

今天上午,我听到冯天瑜的乡音令我感到亲切。重读他的有关童年生活的回忆文字,使我重温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历史,更感觉历史不能被后人忘记的重要性。冯天瑜在《辛亥首义史》一书的《后记》开头引述了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一文中的文字:我希望有人好好地做一部民国的建国史给少年看,因为我觉得民国的来源已经失传了,虽然只十四年。

2014329下午(雨天),起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