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著《凌汛》单行本摩挲记

标签:
散文评论文化 |
分类: 文学评论 |
书话
冯骥才著《凌汛》单行本摩挲记
洪砾漠
读过今年第1期《收获》杂志的《亲历历史》栏目刊载的冯骥才《凌汛》后,心想《凌汛》单行本肯定有新的“亮点”——杂志上没有刊载出来的巴金与冯骥才合影照片,秦牧等作家的照片……说不定冯骥才还要增补一些篇章。
果然被我猜中了。《凌汛》单行本有一个副题《朝内大街166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1月北京1版1次印;北京季蜂印刷有限公司承印10000册;字数10万字;印张4.5;插页17;开本880mm×1230mm 1/32。这本书定价24.00元,比几年前出版的《冯骥才分类文集》的每册定价(一般约为60元)要便宜得多。
《凌汛》单行本封面朴素,淡黄的底色,有淡灰色云彩似的天头。
单行本有宽约15cm的浅黄色的书套,正面有冯骥才用钢笔书写的《凌汛》主体部分的篇目的手迹(复印件)。
单行本有11 个插页都是三折式的长带状,展开来咂摸,我看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韦君宜,社长严文井,从广东借调到人文社为《鲁迅全集》注释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秦牧等人的照片。冯骥才第一次见到巴金老人的照片也印在插页上。你瞧!照片上的1979年春天的巴金已经是满头银发的老头,冯骥才的身体比巴金的身体高出约有半个头脑,巴老和骥才因为第一次见面都会心地微笑着。1979年的冯骥才是多么年轻,尽管他已有妻子和儿子了,他却还像一个活蹦活跳爱淘气的小伙子。还有文坛巨匠茅盾老人在1979年的照片,我又想起我的藏书中有茅盾的儿子、儿媳合著《父亲茅盾的晚年》……
单行本比《收获》杂志刊载的《凌汛》文本多了六篇附件,一篇《后记》,《序》和《收获》杂志刊载的《凌汛》文本开头的《缘起》也有很多文字变化。
第1篇《附件》是韦君宜为冯骥才长篇小说《神灯前传》写的序《祝红灯》,尽管是一篇千字文,但将历史上(中国近代史上)的“红灯照”故事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了,画龙点睛地指出了冯骥才的小说“表现了作者运用史料的能力和历史观点都前进了”。
第2篇《附件》是《冯骥才与严文井的通信》,收冯骥才1981年1月23日、1月31日写给严文井的信,严文井同年1月27日给冯骥才的复信。这三封信都没有“假、大、空”话,而是实话。
第3篇《附件》是屠岸1979年5月11日致冯骥才的信,主要讨论冯骥才短篇小说《雕花烟斗》的成败得失。
第4篇《附件》是冯骥才1998年4月7日写的《记韦君宜》,是一篇悼念逝世的长者韦君宜的文字。
第5篇《附件》是《风景里的山峰》也是冯骥才悼亡之作,回忆人文社编辑李景峰与冯骥才的交往诸事。
第6篇《附件》是《冯骥才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和发表作品目录》是一篇资料,让读者一目了然,查阅起来也十分方便。
摩挲单行本《凌汛》,匆忙看过序,6篇《附件》和《后记》,感觉冯骥才这本小书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史价值,更给我辈文学爱好者许多人生启迪,阅读和写作方面很多启发。这本书更有助于我对于逝去了“新时期”历史和文学的回顾和重温。温故而知新,轻松上阵,我也会有新的作品问世。
2014年3月1日下午,起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