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向宇的两本书
(2014-01-21 14:32:29)
标签:
散文文化 |
分类: 原创散文 |
书话
洪砾漠
我读过的端木向宇的两本书都是散文集。
大约3年前,端木向宇在太仓日报社(向阳路16号)那栋楼房里的一个办公空间签名送我一本她的散文集《浅水绛山》。我拿回陋室,通读了一遍,觉得《浅水绛山》融入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知识与散文的文学性于一本书,整个散文集的构思立意不错。可惜,端木向宇浅尝辄止,出版了一本散文集,却失之于肤浅,仅仅将丹青知识和文学美学知识,揉合在一起,却没有达到融会贯通的水准。
端木向宇在2013年6月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北京)1版1次印刷的散文集《锦瑟无端五十弦》却令我惊喜,因为她进步太大了。
端木向宇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作为一本散文集,在构思立意方面超过王蒙的同类散文。王蒙在1996年11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出版过一本文学研究性质的散文集《双飞翼》,其中有三篇谈李商隐(义山)诗作《锦瑟》的文章:《一篇<锦瑟>解人难》、《再谈<锦瑟>》、《<锦瑟>的野孤禅》。如果端木向宇的散文集也像王蒙上述三篇文章一样,那就有“炒冷饭”、重复王蒙文体的嫌疑。事实上,端木向宇的散文集有一个副书名《品读古典名典》,构思立意比王蒙宽广、深邃,将中国古代音乐性很强的诗词曲赋作品都进行了探讨、研究,用当代人的眼光审视一番。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书融中国古典音乐知识、中国古代历史知识和文学美学知识于一炉。这本书不再像《浅山绛山》那样仅仅将不同艺术体裁的知识揉合在一起而没有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书有5个部分:《序章——锦瑟华年谁与度》、第一章《古琴曲》、第二章《琵琶曲》、第三章《江南丝竹》、《后记·一壶村酒一张琴》。
《序章》写得新颖,有独特的意味。《序章》既介绍了作者深厚的中国古代音乐知识(特别是琴文化知识),又像抛砖引玉,概述了作者的一本散文集的构思立意是什么,即作者想要和读者一起研究、探讨、欣赏、评点中国古代的颇具音乐史诗特色的诗词曲赋。读了《序章》,我还要慨叹琴文化等中华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正在走向衰微,部分品种面临消亡危机的现实问题的严重性。
第一章《古琴曲》研究了10种古典作品:《关山月》、《广陵散》、《泛沧浪》、《平沙落雁》、《阳关三叠》、《梅花三弄》、《渔樵问答》、《阳春白雪》、《高山流水》、《胡笳十八拍》。
第二章《琵琶曲》研究了5仲古典作品:《霸王卸甲》、《汉宫秋月》、《大浪淘沙》、《夕阳萧鼓》、《海青拿天鹅》。
第三章《江南丝竹》研究了7中古典作品:《听松》、《姑苏行》、《空山鸟语》、《平湖秋月》、《清明上河图》、《霓裳羽衣曲》、《凤凰台上忆吹箫》。
《后记·一壶村酒一张琴》是作者对一本散文集的总结:叙述了作者的童年经历、生活历程、个人爱好、创作历程、心灵历程、艺术气味和追求。
端木向宇努力地将音乐、文学、绘画、摄影等不同的艺术体裁、形式的“共性”,挖掘出来,提炼出来,阐释出来,并且通过文学(特别是散文)表现出她的美学思想。她继承和发展了钱钟书先生的散文写法。
钱钟书先生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人生边上的边上》、《石语》的最大成绩就是他将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的“共性”从浩如烟海的著作中间挑选出来,进行比较、欣赏,融会贯通;即便是一篇小文章,也妙趣横生。散文代表作《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构思精巧,利用了魔鬼们都很善于“变化身份”这种“共同特点”,将古今中外有关魔鬼的惊险故事集中到一个魔鬼身上,通过魔鬼与作者(钱钟书)“夜话”这种形式表达了主题思想。钱钟书早期的散文和中短篇小说作品还有一个特点:极尽夸张、讽刺之能事。端木向宇吸收了钱钟书散文的部分特长,又扬弃了夸张、讽刺手法,而不是全盘模仿、承袭钱钟书的散文笔法。同时,端木向宇博采众长,自成体系,使读者没有她步钱钟书后尘、走钱钟书的老路子的感觉。
端木向宇作为报刊的编辑人员,原来主攻诗词创作,爱好摄影、绘画、书法、篆刻等。她不是研究古典音乐作品的专业人员,却花大力气研究古典,对于古典的阐释有继承,有扬弃、有创新,确实令人赞赏。这是很多人想做却又达不到目的的事情。
归根结蒂,端木向宇的艺术气味、追求、倾向是由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文化艺术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的回归。中国古代(古典)名曲本身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随着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打上了鲜明的农耕社会生活时期的烙印的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古典名典)正在走向衰微,已经有部分品种消亡了,还有部分品种面临着消亡的危机。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端木向宇对古典名曲的欣赏、研究,小而言之,是个人及其有同好的少数人的艺术爱好,大而言之,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使出绵薄的力量,作出微薄贡献。
格非告诫作家同行们说:“你就是得了诺贝尔奖也没用,你的作品只能代表一种声音。”2012年12月,白先勇等人荣获第二届“中华之光”文化传承奖。现在,我的思想不再停留在格非的话语上面,而是有新的发展:传承中华文化靠设立一两个奖项没用,靠白先勇、冯骥才等少数名人的微薄力量没用。传承中华文化是大众的事情,需要大众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端木向宇虽然没有多大的名气,她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普通群体中的一员。她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书尽管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却在100年后还会有一些人要从书籍的海洋中挑选出来进行研究,发扬光大,因为她的艺术追求和倾向(对中华文化精华部分的回归)在100年后的社会生活中的人们还要更加强烈地追求、感受、发掘……也许在1000年后还会有人从浩如烟海的前人著作中挖掘出端木向宇的这本书,进行评述,推荐给他人阅读……
总之,端木向宇已出版的两本散文集,第二本胜过第一本许多许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