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多面观
(2013-10-04 17:55:09)
标签:
散文文化 |
分类: 原创散文 |
散文
洪砾漠
一、《文化苦旅》篇目的变化
最近,我到太仓市陆渡镇苏果超市购物,见书架上有两册《余秋雨散文集》,信手拿起一册翻看起来。书是中国文学出版社【北京百万庄大街24号】2008年5月1版,2011年10月2次印刷的,字数40万字,定价26.00元;开本880×1230mm 1/32;人民印刷厂承印;封面主体颜色为淡蓝色。收5部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霜冷长河》《行者无疆》。《文化苦旅》正文前有余秋雨1991年春写的《序》。《文化苦旅》的头篇不是《道士塔》,而是《牌坊》;并且在《道士塔》之前增加了《庙宇》、《夜航船》、《老屋窗口》、《信客》、《酒公墓》、《三十年的重量》、《家住龙华》、《废墟》等八篇散文;原版本在《道士塔》之后的《莫高窟》被抽掉了;紧接着《道士塔》的篇章是《阳关雪》、《沙原隐泉》、《三峡》、《都江堰》、《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风雨天一阁》、《这里真安静》等九篇。这部散文集的《文化苦旅》部分共收序文1篇,正文18篇;封二折页《关于作者》介绍: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家,散文作家。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剧协副主席……
我原来购买的单行本《文化苦旅》是东方出版中心(上海仙霞路335号)1992年3月1版、2001年4月2版、2006年12月第32次印本;定价22元;印数1508201——1808200册;字数23.5万字;昆山市亭林印刷有限责任公司承印;开本889×1194mm1/32;印张11.75.篇目如下:
自序;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
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山脚下
上海人;五城记;牌坊;庙宇;
夜航船;吴江船;信客;酒公墓;
老屋窗口;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
藏书忧;腊梅;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
漂泊者们;华语情结;这里真安静;后记
中国文学版《余秋雨散文集》的《文化苦旅》部分不仅将篇目排列顺序调动了,还删掉了19篇作品。这种做法是出版社编辑的主意而没有征求余秋雨的意见么?还是余秋雨同意这种做法?
我之所以注意到两种书的篇目变化,是因为觉得一部散文集或小说集的篇目的变化和改动应该慎重考虑。同时,我想到如果今后出版的单行本《文化苦旅》一书不仅抽掉了《莫高窟》,而且抽掉了《道士塔》,那么,占建怡写作的长篇小说《沧桑东方梦》被新生代读者阅读时会误以为占建怡在诬陷余秋雨呀,怎么《文化苦旅》一书里没有《道士塔》一文呀?……
二、《山河之书》浏览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推出18卷本《余秋雨书系》:
第一卷、中国文脉(定价38元);第二卷、山河之书(定价38元);第三卷,千年一叹(定价35元);第四卷、行者无疆(定价32元);第五卷、何谓文化;第六卷,吾家秘史;第七卷、北大授课;第八卷、极品中国;第九卷、文化苦旅;第十卷、霜冷长河;第十一卷,远方演讲录;第十二卷,人生哲思录;第十三卷、中国戏剧史;第十四卷、世界戏剧学;第十五卷、艺术创造学;第十六卷、观众心理学;第十七卷、重地碑书集;第十八卷、经典今译帖
太仓市新华书店凤凰书城里的柜台上摆放着若干册上述《余秋雨书系》。中秋节(9月19日)下午,我进入书城,信手拿起这套书系中的《山河之书》,先看目录:
我的文化山河
蚩尤的后代;我本是树;西域喀什;都江堰;
废井冷眼;道士塔;莫高窟;沙原隐泉;
阳关雪;三峡;白发苏州;杭州宣言;黄州突围;
天涯眼神;山庄背影;宁古塔;抱愧山西;
风雨天一阁;一个庭院;青云谱;上海人;
考古上海;江南小镇;贵池傩;伞下侗寨;
追回天籁;故乡
我迅速浏览这本书的篇目,发现竟有12篇散文与《文化苦旅》集子里的作品雷同。这种现象也不必惊诧,因为一部散文集的篇章的编选自有作者余秋雨的主意。我又迅速浏览《山河之书》一书的最后一篇《故乡》,笔录了若干文字:
在茫茫山河间,每个人都能指出一个小点。那是自己的出生地,也可以说是家乡、故乡……我的家乡是浙江省余姚县桥头乡车头村,我在那里出生、长大、读书,直到小学毕业离开。十几年前,这个乡划给了慈溪县,因此,我就不知道如何来称呼家乡的地名了……
我突然回想起三十多年前第一次离开余姚到上海去时坐火车的情景,也是这条路,也是这个人,但那时是有座位的,行李里装着酒浸杨梅和霉干菜,嘴上嘟哝着余姚话。今天,座位没有了,身份模糊了,乡音丢失了,行李里也没有土产了,哐啷哐啷地又在这条路上走一趟……火车外面,陆游、徐渭的家乡过去了,鲁迅、周作人的家乡过去了,丰子恺、徐志摩的家乡过去了……他们中有好多人,最终都没有回来。有几个,走得很远,不知所终……
余秋雨的单篇散文《故乡》,令我想起鲁迅小说《故乡》里的大段大段的文字。这些文字其实都是写的今昔之比。欧阳子将白先勇小说集《台北人》的主题归纳为今昔之比、灵肉之争、生死之谜。读了余秋雨的《故乡》,令我猛然有大彻大悟之感:其实一切文学作品都在写今昔之比、灵肉之争、生死之谜。这三个主题好像是一切文学作品的社会思想的范畴。
三、余秋雨与钱钟书
余秋雨与钱钟书(1910——1998年)虽然属于两代人,但两人有些相似的地方:既是文化学者,又是作家。两人的著作情况也相似。
钱钟书的文学作品:如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人生边上的边上》、《石语》,长篇小说《围城》,小说集《人·兽·鬼》极尽夸张、讽刺之能事;《宋诗选注》、《槐聚诗存》集诗歌及其研究之大成,适合多个文化层次的读者阅读。可是,钱钟书的理论性较强的著作《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却令文化修养较低的读者望书兴叹,只适合文化修养较高的读者阅读和研究。
余秋雨以散文家、美学家著称于当今世界。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行者无疆》、《霜冷长河》,记忆文学《借我一生》等等适合多个文化层次的读者阅读。可是,像《中国戏剧史》《世界戏剧学》《艺术创造学》《观众心理学》之类的著作却令文化修养较低的读者望书兴叹,只适合在校大学生、研究生以及文化修养较高的读者阅读。
余秋雨和钱钟书的著作面向多个文化层次的读者,所以他俩的著作拥有数量较大的读者群体。
四、余秋雨评白先勇
白先勇长余秋雨9岁。
1999年12月21日夜晚,我第一次从白先勇著《台北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8月1版1次印)一书里读到余秋雨1991年6月于病中写作的评论《世纪性的文化乡愁》。余秋雨这篇评论的副题为《<<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t; mso-ascii-font-family: Calibri; mso-hansi-font-family: Calibri">台北人>出版二十年重新评价》,分设了四个小标题:1、直取人生真味(谈白先勇小说写作方法、人物的塑造方法);2、隐含历史魂魄(谈白先勇小说作品里隐含的历史感);3、契入文化乡愁(谈白先勇小说作品中的天下兴亡感、世事变化沧桑感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化乡愁);4、回归艺术本位(谈白先勇小说创作技巧,白先勇由现代主义回归现实主义的过程)文末说:“我们前面说到了白先勇出现在文学领域里的种种精神装备,那么最后还必须加一句:这位现代中国作家的精神行箧中还醒目地放着一部《红楼梦》,而且永远不会丢失。”
一月后,即2000年1月27日的早晨和上午,我第一次从《白先勇散文集(上)》(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年10月1版1次印)一书中读到余秋雨1988年4月于上海写作的散文《风霜行旅》。这篇文章是余秋雨为了祝贺根据白先勇小说《游园惊梦》改编的同名话剧在广州成功演出而写的,写得非常精练、简约、隽永。余秋雨和白先勇都爱好戏剧,对于戏剧都有深刻而又独到的研究,因此,他们虽然在上海昆剧团演出《长生殿》的剧场里同时观看演出而没有通姓名,但是在广州的剧场里认识了,可以说相见恨晚。《风霜行旅》末尾说:“一部海外作家的高品位作品,终于在八十年代的晚期扎根大陆,这实在是一次意味深长的风霜之旅。谨此遥祝,尊敬的白先勇先生!”
五、余秋雨的背影
我于2005年11月3日下午,在太仓市图博中心(地址在城厢镇新华西路)购买到一册《余秋雨的背影》。著作者杨长勋1963年10月生于广西田林,1985年毕业于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1994年被破格晋升副教授……该书是花城出版社(广州)2000年10月1版、同年11月2次印刷的,印数6001—12000册;字数44万字;定价27.80元。
正文前有作者写的《自序 我为什么写余秋雨》。正文分三篇:上篇《面向先哲的洗礼》;中篇《寻找文化的灵魂》;下篇《为余秋雨辩护》。这本书还有一篇附录文章:江宪写的《一场本不该打的官司——为黄梅戏<</SPAN>红楼梦>艺术顾问余秋雨正名》,匆匆读过,知道余秋雨也曾经为名誉问题打过官司……
说实话,我没有细读《余秋雨的背影》,我觉得这本书比较庞杂,既有余秋雨的生平传记文字,又有对余秋雨的著作评介文字……
六、余秋雨与陆士谔
余秋雨无疑是一位多产品的作家。我想多产作家的作品未必都能够流传得地域广阔,时间长远。以陆士谔为例。
2011年4月17日下午5点多钟,我下班途中经过太仓市板桥区五洲东路的边缘的一个临时地摊。地摊上摆着许多旧书刊。我花10元人民币买了一本旧书——田若虹著《陆士谔小说考论》(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7月1版1次印)。这本书原定价27.00元,字数35万字,印数1—3500册。我之所以买这本小说考证书,是因为我觉得陆士谔这个名字很陌生,带有猎奇的味道而买田若虹的著作。
田若虹在她的著作《绪论》开头说:“陆士谔是一位跨时代的颇具代表性的作家,清末‘名声鹊起’,民国时享有盛誉。有论者认为,他可与吴趼人等作为支撑晚清小说的重要人物。陆士谔是近代最多产的小说家之一。他以小说这一文体反映出时代精神面貌,其作品可作为观察近代文学的窗口。换言之,如果后人要从文学中了解近代中国的政治、历史和社会,他的作品应是理想的读物之一。”
陆士谔(1878—1944),1878年(即清光绪四年)生于上海青浦朱街阁镇(今朱家角)。一生以行医为主要职业,以文学创作为副业。据田若虹统计,他一生大约写作56种社会小说(含译著小说)、医界小说3种(含医界科幻2种)、历史小说10种、武侠小说(含评点他人小说)26种、笔记小说18种、科幻小说2种(存疑1种)、纪实小品文(含散文)110篇。
陆士谔比周树人(鲁迅)先生早3年出生,也比周树人先生多活了约8岁,享年66岁。
可是,我过去仅知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作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作者)是清末社会谴责小说家的代表,并不知陆士谔其人其文其小说,也从来没有在书店或街头巷尾的临时地摊上见过陆士谔的小说。
那么,过了100年后,余秋雨的著作会不会像陆士谔的小说著作在当今时代的遭遇呢?不过,话说回来,也有一部分人没有忘记陆士谔,还有田若虹这样的人慧眼识得陆士谔的小说作品的社会价值。文学作品其实也存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你方流行我也不下场的现象。
七、余秋雨与张炜
巧得很,我在书店翻看长江文艺版18卷本《余秋雨书系》的当天(9月19日)下午,看到9月12日《文学报》(上海出版)以第3版、第4版两个版面刊载了记者傅小平专访张炜的文章《张炜:没有神性的写作,不会抵达真正的深邃和高度》。该文介绍:张炜19卷《长篇小说年编》、18卷《散文随笔年编》,7卷本《中短篇小说年编》已经相继出版了。我在内心惊叹不已!张炜比余秋雨还要多产。我曾估算了一下,18卷本《余秋雨书系》全套定价在600元以上。那么,张炜上述三个“年编”的价钱在1500元左右甚至还要多。一般低收入的读者哪里有钱买得起这些成套的书?
巴金老人在世的最后几年里,我曾在《收获》杂志上读过张炜长篇小说《外省书》,觉得张炜的叙事风格不错,故事情节大开大合,扣人心弦。可是,我日常生活忙碌,业余时间有限,读呀读,感觉《外省书》后面的部分有些冗长、拖沓……
张炜1956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原籍栖霞县。1975年发表诗。1980年发表小说……现任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余秋雨和张炜确实各有所长。余秋雨善长散文写作、美学著述和戏剧研究,张炜在这些方面不如他。不过,张炜擅长小说创作。迄今为止,未见余秋雨发表过小说作品。是不是余秋雨写有小说作品,现在秘而不宣,将来要一鸣惊人?余秋雨比张炜年长约10岁。
八、敢于向余秋雨挑战的人
湖北省作家占建怡是敢于向余秋雨挑战的人,创作长篇小说《沧桑东方梦》,以巨大而惊人的勇气驳斥余秋雨在散文《道士塔》一文里有关王圆箓(也作王圆禄)道士的论述。
9月5日《文学报》(上海)第20版《新批评》栏目刊载了上海行知中学学生庄家丰向余秋雨挑战的文章《中学生批评余秋雨》,特录如下:
游昆明大观楼,印象最深的还是孙髯撰写的长联,人说“文因楼生,楼以文名”。其实,长联之于大观楼,即如《岳阳楼记》之岳阳楼,《滕王阁序》之于滕王阁,“文”与“楼”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去南京度假,所说余秋雨先生为钟山风景区撰写了碑文。于是乘兴而去,伯父却说:你会失望的。
看了碑文,我才感到伯父此言不虚。这篇300字左右的碑文,文字上就多有瑕疵:
“华夏大地,美景无数,却有寥寥几处……”开头这句话中的“却”字就有点煞风景,转折得莫名其妙,其实改为“只”字即可。
“大明王气,伟人身影”两者叠加,拼凑之痕明显。
“重重悲欢归于枫叶,滔滔故事凝于静穆。”一句中的“枫叶”与“静穆”的对仗亦显牵强。
“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钟山风光,青山翠谷加若干古迹点缀而已,这类“风光”在江南大地,可谓满目皆是,说其“惊人”,未免太过夸张。真是廉价奉送,信口而来。
“所幸得逢盛世,重新打点江山”,“重新”一词颇有“改天换地”之气概,修建一景区,并非改造河山,还谈不上是“重新打点”吧。
“呼集物种”,虽不费解,却也拗口。
问题更严重的是那句“山岚夕阳,明月林禽,真可谓中国文化之最高诗镜也”,尽管对“中国文化”了解无多,我对此说却颇感突兀,难以认同。请问:依据何在?源自何处?我也可以说“江潮海浪,日月星辰,乃中国文化之最高诗境。”这样是否有随心所欲之嫌?老舍说自己写文章从不喜高级形容词,那会反给人一种“理屈词穷”的印象。“最高诗境”一词,绝不是可随意乱贴的一枚标签啊!
作为一篇碑文,遣词是表,立意是里。文采影响观者的第一印象,立意却是碑文的精神所在。《岳阳楼记》、《滕王阁序》、《大观楼长联》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颂,文采是其表,内里更有一种人格境界。它们蕴含着作者对历史、对人生独特而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滕王阁序》本也是为官员所写的应景文章,作者却把自己摆了进去,抒发出自己作为一个文人或曰“知识分子”的情怀与气节,荡气回肠,令人感佩。
相比之下,余先生的这篇碑文却多了份俗气、商业气,更像是宣传品,缺少的正是个性、真实情感、思想性这些最重要的文学元素。
为钟山作文,也算是功德之事,不求流芳百世,但也不可忘记“文以载道”,“文须有益于天下”这些基本的为文之道吧。
文名再大,也一定要谦虚。碑文最后所谓“方落数语,已烟霞满纸,心旷神怡。”本属别人的夸赞之词,却从自己嘴里说出,则成卖瓜之王婆矣。这与余先生一贯的谦逊儒雅作风似不相符。名家败笔之败由此即可见一斑。
九、《苏东坡突围》与《黄州突围》
《苏东坡突围》和《黄州突围》都是余秋雨的单篇散文,都是三个部分,只不过《苏东坡突围》开头数段文字是《黄州突围》一文没有的文字。
先看文汇出版社(上海)2003年1月1版、2008年4月4次印《余秋雨读本》的篇目:
前言(2002年11月,余秋雨写)
上卷
中卷
下卷
附录:几篇书序
上述篇目中的《苏东坡突围》与长江文艺版《山河之书》里的《黄州突围》是不是题目不同而文字大体相同的文章呢?稍有点文学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苏轼(号东坡居士)曾经在湖北黄州生活过几年的时间。
我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测,特意静下心来,坐在太仓图书馆(新馆)三楼的阅览室,聚精会神地从馆藏本《余秋雨读本》一书里细读《苏东坡突围》:
住在这远离闹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静有了,寂寞也来了,有时还来得很凶猛,特别是在深更半夜。只得独个儿在屋子里转着圈,拉下窗帘,隔开窗外壁立的悬崖和翻卷的海潮,眼睛时不时地瞟着床边那乳白色的电话(机——砾漠补)。它竟然响了,急忙冲过去,是台北《中国时报》社打来的,一位不相识的女记者,说我的《文化苦旅》一书在台湾销售情况很好,因此要作越洋电话采访……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山河之书》一书中的《黄州突围》开头一段如下:
这便是黄州赤壁,或者说东坡赤壁。赭红色的陡坡直逼着浩荡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供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时间和空间的倒错,因此也就有了冥思的价值。
《黄州突围》和《苏东坡突围》一样,也分作三个部分,末尾一段也和《苏东坡突围》的末尾一段相同。这种一文二题的做法是晚年周作人的习惯。
周作人晚年没有月薪,主要经济收入靠译书和写作得来的稿费;头顶着“汉奸”的罪名,抬不起头,日子不好过呀。他常常将一篇散文稍作改动,换一个题目,寄出去,居然有报纸或刊物发表出来。他借此多得几角钱的稿费。他晚年忍辱负重,译书和写作有关回忆鲁迅(他大哥)的文章,却为我们后世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译著和珍贵的文学史资料。他的一文二题的做法实在情有可原,值得我们晚生代同情(恻隐)。
可是,在当今世界上跑鸿运的余秋雨为何也要步入晚年周作人的后尘呢?答案其实在《苏东坡突围》一文的开头数段里:余秋雨崇拜苏东坡,特别喜爱《苏东坡突围》这篇不太长的文章,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他的 心迹,在编选《山河之书》的时候将文章换作《黄州突围》,删掉开头数段,正好切合《山河之书》整本书的主旨呀!
十、余秋雨对于盗版的态度
文汇出版社2003年1版1次印本《余秋雨读本》的《前言》是余秋雨本人2002年11月写作的,开头两段如下:
到上个月为止,那些印了我的名字却未经我授权出版的书籍,已被我收集到整整一百种。其中,保持原有书名和篇目的有五十八种,不知什么人代替我编的“选集”有四十二种。“选集”的比例显然增加了,因为去年作家出版社为我印了一本照相版的《盗版举证》,“选集”的比例还只有三分之一。
“选集”中,收了不少不是我写的文章,其中几本,虽然印了我的名字,却没有一篇是我写的。看来这样的事他们已经做顺手了,有一阵他们不是硬把几十年前别人写的一堆文章塞在我的名下吗?
上述两段文字可以看出余秋雨对于自己的著作被别人盗印的态度是束手无策,无可奈何,只有收集盗印本的份儿。
十一、余秋雨的最新简历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11月1版1次印《山河之书》(《余秋雨书系》第二卷)在目录之前的一页书上刊载了余秋雨的最新简历:
余秋雨,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人。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经由教育文化界的多次民意测验和专家推举,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并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校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
二十多年前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考察并阐释中华文明诸多被埋没的重要遗址。这些遗址由此受到保护和弘扬,他也被公认为当代中国重新梳理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所写作品,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风,追摹者众多。
二十世纪末,又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故地,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了一系列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作为国际间唯一亲身完成这种穿越的人文教授,及时判断了新一轮恐怖主义的发生地,准确预言了欧洲不同国家的经济危局,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关注。在这过程中所写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在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以高层级的思考性作品,持续二十年创造了惊人的畅销奇迹。直至二0一0年一月,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扬子晚报》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在全国青年学生中票选“谁是您最喜爱的当代作家”,仍名列第一,且遥遥领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自二00二年起,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讲授“中华宏观文化史”、“中外文化对比史”等课题,广受好评。二00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最近几年,兼任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奠基教授、香港凤凰卫视首席文化顾问、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陈羽撰)【上述简历比原件略有删改】
【总结与思考】
1、像余秋雨这样的知名作家不能掌控自己的著作出版、编选等权利,往往是出版单位或出版人策划、编选好了才通知作家或征求作家本人的意见,甚至采取类似封建社会的官员对于某些犯人“先处斩后奏皇帝”的方法对待作家,这说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还要加强法制力度。
2、在一定时期内一个作家的书印多了,或多而又滥,往往会损害作家的声誉。
3、作家要慎重对待“写应景文章”的事情。余秋雨写惯了可以挥洒自如的白话散文,尝试写写钟山风景区碑文之类的駢体文未尝不可。
4、人们对待作家应该采用宽容的态度而不应该太苛刻了。上海中学生庄家丰批评余秋雨是抓住了余秋雨的把柄、辫子,但有些方面近似苛刻。如果余秋雨勇敢地站出来说话:庄家丰,你说我不行,你自己为钟山风景区写篇文章让大家看看有没有问题……自然,余秋雨为了避免伤害中学生的自尊心,只能三缄其口,暂时保持沉默……
2013年9月20日——22日,起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