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苏州日报》发表朱凤鸣散文《父亲的经布手艺》

(2013-06-12 17:14:37)
标签:

转载


朱凤鸣老师这篇《父亲的经布手艺》让我初步了解了传统的手工纺纱织布的知识和技能。说真话,我早就希望在我的家乡湖北东部木樨河建立一座农耕文化博物馆。手工纺线车和织布机(木料和竹材制作的),现在在农村很少见到。据说,湖北黄冈回龙山林家大垸(林彪的老宅)原来收藏有数台手工织布机,现在仍保存下来没有?朱凤鸣老师现在已入老年境界,还能仔细地回忆少儿时的事情,并写成文章,难能可贵。朱老师这篇文章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洪砾漠2013年6月12日(端午节)

《苏州日报》发表朱凤鸣散文《父亲的经布手艺》

 

父亲的经布手艺

 

朱凤鸣

 

 

自从黄道婆发明了纺纱织布,纺织技术传遍了大江南北。其实人们常说纺纱织布,却很少提到纺纱与织布之间的多个中间环节,如过纱(将纱锭上的纱摇成捆)、染纱(要织有各种颜色的布,事先要先将纱染色)、浆纱(将染好的或不需染的纱放入适量面粉上浆后晾干,使纱坚固不易拉断)、过筒(将浆好的纱过到竹子做的纱筒上),然后就是经布,这是从纱到织布之间的一个最重要的中间环节。照理“经布”这个词不太准确,实际上是经纱,将纱筒上的纱拉开,按程序放到织布机上。可能这是纱与布的最后一道工序,所以俗称经布。

从我记事的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每到冬春时节,家中的客堂常为经布的地方。父亲经过三年拜师当学徒,出师后就独立经营经布的手艺。父亲先用竹钉将两根各钻有18个圆孔的长竹竿钉在泥地上,然后在所有圆孔中插上竹筷(是那种两头一样粗细的圆竹筷),再套上根据织布图案需要的各种颜色的纱筒,又将若干竹钉钉在长竹竿前面。父亲将所有纱筒上的纱头拣起打结后固定在长竹竿前的一个竹钉上,然后拿个空竹筒,套住纱来回小跑,把纱筒上的纱拉出来一圈一圈地绕到长竹竿前的竹钉上,直到把纱筒上的纱全面拉完。用空竹筒拉纱,是经布时最热闹的场面,只见父亲拉着纱来回小跑,长竹竿上所有的纱筒都随之哗哗地响起来,拉得不间断时,真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感觉。有时候看着眼热,我也想试试。跟父亲求了多次,才让我为自家经布时试一下。因为给别人家经布,万一被我弄坏了不好交待,给自己家经布,弄坏了也是自家的事。就这样,事先父亲还专门对我作了详细交待。因为他用竹筒拉纱的功夫是经过学徒和以后实践才掌握好的。这拉纱很有讲究,是眼手脚的有机配合,眼睛要时刻关注36个纱筒有没有断纱,尤其是脚下的功夫,既是小跑,又要跑得不紧不慢,脚步均匀,太快了容易拉断纱,大慢了浪费时间,时快时慢,则会造成纱时紧时松,给以后织布造成麻烦。当然肯定有断纱的时候,除了原来纱纺得不匀或浆得不匀外,还有就是经布人的技术问题。断纱后接头,动作要快,且接得要结实。父亲打结又快又结实,打的是“蚊子结”,就是左右手的食指和拇指各拿一个断头,右断头放在左断头下,用右纱尾绕右断头一个圈,然后迅速将左断头放入圈内,最后将两纱尾一拉,一个“蚊子结”就打好了,露出的两个小纱头活像蚊子的翅膀。我从小喜欢练打“蚊子结”,以后在日常生活中用这种方法给断线头打结,既简便又不会松开。父亲说他当学徒时,拉纱不均匀或总是拉断纱是要挨打的。我在父亲的监督下,终于在为自家经布时拉了两个来回,随着自己的跑动,感到所有的竹筒就像孩子们哗哗地给我鼓掌,又有调动指挥千军万马的感觉,但这终究不是闹着玩的事,于是就再也没沾过手。

经好的纱到布机上织布还有几个环节,先要把经好的纱扳到织布机的后轮上,再用铜刀片将纱插到竹子篾片做的行扣上,让纱排成一个整齐紧密的横幅。最近请教年迈的母亲,她说插到行扣上的纱有820根,正好织出一尺零半寸宽的布,长三丈六尺为一个布,可做三件衣服,一般每家每年要织五到十个布,如果轮到女儿出嫁,还要多织点作为陪嫁的嫁妆。我记得,插扣是个标准的一丝不苟的活儿,每两根纱插入一个篾缝,不能遗漏一个篾缝,也不能重插一个篾缝。然后是“探棕”,将插好行扣的单根纱头用手穿过织布时脚踩踏板可上下移动的四片棕,最后将穿过棕的纱头再插到织布扣上,整个经布程序就完成了。小时候常见到父亲飞快地插扣和探棕的样子,灵巧的手指上下挥舞、前后穿梭,如魔术师表演般快捷精彩,看得我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不知为什么,我小时候特别喜欢插扣,试过几次后,父亲也没发现差错,就放心让我做了。他说,小孩眼睛亮,插扣能培养耐心和细致,又能锻炼手指的灵活,只要喜欢做就去做吧。经布收取费用是大人们的事,具体收多少我不去关心。但我知道,收取最便宜的价钱,做最好的活儿,是父亲为人经布的原则,碰到经济有困难的客户,赊账、以物代钱、少收或不收钱是常有的事。还有就是经布也要善于创新。常常看到来经布的人总会拿一小块样布来让父亲照着经,而父亲常会在此基础上再创出些新花样,让来者满意而归。

过去经布手艺有传男不传女的习惯。一般男子到18岁成人后就可继承手艺了。但我1968年18岁高中毕业后当了民办老师,当时已开始流行洋布和的确良了,来我家经布的人越来越少了。第二年我当兵去了北方,一去就是18年,当然没有机会继承这门手艺。父亲为不让这门手艺失传,后来破例教会了小我两岁的妹妹。可惜,当我妹妹几年后能独立经布时,农村的纺纱织布时代已彻底结束了。其实,当年父亲经布只是工余做的事,因为他还是农村基层干部,在五六十年代,农村基层干部是很忙的,只有忙完了村里的公事,才能忙里偷闲为乡邻们经布,且村里一有事,他会马上中断经布,等办完公事再继续经布。这也让我从小懂得了怎样处理公事与私事的关系。父亲去世已整整十年了,我虽然没有继承他经布的手艺,但从小看着父亲经布,让我学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作风。前年我家老屋拆迁搬至农民新村时,我看到两根经布的长竹竿静静地躺在屋外,被风雨洗礼得有些发白,不禁勾起我对父亲经布的回忆和怀念,于是将这两根长竹竿搬进了新居的车库。

 

    载2013年5月10日C3版“老苏州”版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