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王安忆海外行踪纪实的话题

(2013-05-18 16:20:59)
标签:

散文

文化

分类: 原创散文

 今年59日《文学报》第11版《人文》栏目刊载了王安忆散文《木偶博物馆》。王安忆在这篇文章中介绍了在德国一个叫吕贝克的小城里有一个能够讲中文(汉语)、英语、德语的成年男人法埃,在旧巷深处办了一个木偶博物馆。在王安忆眼中,法埃有些古里古怪的言行。请看她对于法埃的描述:

我们站在(博物馆)门口,好像站在飞机的舷梯上,俯瞰着脚下。在台阶铁栏杆的左边,有一排柜台,排满了各色明信片。柜台里的墙上,挂了一排出售的木偶。木偶下面,坐了一个人,淡黄色头发几乎是白色的,淡蓝色眼睛几乎是透明的,肤色则是经历了几百年风吹日晒的结实的肉红色。他看着我,我也看着他。我慢慢地走下台阶,说:“我是王安忆。”他便站起来和我握手,说道欢迎一类的话。这时候,我听见从低矮的屋顶上传下来混沌的很熟悉的歌声,仔细一听,是《刘三姐》的电影录音……

从上述这段文字可知,法埃其实是一个相当懂得“迎合参观者的心理”很有文化修养的男人。他事先和王安忆等人预约了参观时间,特意选播来自中国大陆的参观者王安忆熟悉的电影片《刘三姐》(歌剧)的录音,让王安忆在她熟悉的歌声中参观木偶博物馆。我由此推测,法埃预备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影视和歌曲作品的录音,根据不同身份的参观者就播放别人听得懂的录音,以便使参观者进入到木偶所代表的民间文艺(文化)的氛围……可以直截了当地说:法埃是一个很有文化思想的木偶艺术家和收藏家,也是一个独具匠心的人。

根据冯骥才发表在《收获》杂志的《田野档案》栏目的文章,我知道中国大陆部分地区也有收藏木偶、皮影戏道具的人。无锡还建造了一座锡剧博物馆。可是,中国大陆有几个像法埃那样懂得一两门母语以外的他种语言的木偶博物馆从业者?

《文学报》上刊载的《木偶博物馆》节选自王安忆著、新星出版社20133月版《波特哈根海岸》。我还没有读过《波特哈根海岸》,据别人说,这本书是王安忆第三本非虚构文丛,记录了王安忆在旅德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从海德堡到吕贝克,从柏林到斯特拉伦,她的足迹遍布德国的大小城市,在异乡文化中品味和思索自我文化根基;在最热闹的聚会上却感受到作为游子的孤寂……与沿途的景致相比,她更专注的是那里的人,热情的学生、怪异的木偶博物馆馆长、教堂里的平民家庭、旅居德国的华人、甚至路边的画像师……

《波特哈根海岸》是王安忆的非虚构文体作品集。所谓“非虚构”是不是纪实性写法?小说作品一般来说,属于“虚构”写法。那么“非虚构”文体应属于纪实性散文范畴。其实,王安忆的这本书算得上中国作家的行踪纪实,也可以说是中国作家的海外游记。大约十年前,我在太仓市新华书店城中店里翻看过一套《中国作家海外游记》丛书,其中有王蒙、张洁等作家的海外游记专题文集。王安忆第三本“非虚构”文丛大抵是为“中国作家海外游记”书架增加了一本新书。

同季羡林(1911——2009)年在德国生活的经验相比,王安忆恐怕要比季羡林轻松自如得多。我曾读过季羡林著,华艺出版社2008611次印《一生的远行》(《季羡林自选集》之一种)一书里的《留德十年》部分。季羡林自1935年秋天至1945106日在德国生活了十年;前两年,他过着穷苦的留学生生活;后来,因为中国“七·七”事变的发生,被迫滞留在德国,一面忍受饥饿、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威胁,一面学习梵文等语言……季羡林在德国生活时处于青年时期。王安忆到德国旅行处于她人生的中年时期(或者说中年接近老年的一个年龄段)。季羡林在德国生活十年,为了叩开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殿堂的大门,勤苦攻读梵文等语言。王安忆的人生处境则不同。她到德国旅行已是知名作家,功成名就,踌躇满志,旅行的目的是为了开开眼界,将东西方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作一番比较研究而已……季羡林的《留德十年》是回忆录,所谓苦尽甘来的人生经验的总结吧。王安忆《波特哈根海岸》是海外行踪纪实,是文化比较研究,是猎奇,是探险,难免存在浮光掠影的肤浅……当然,这只是我对王安忆第三本非虚构文体作品集的推测。我将来真正读过《波特哈根海岸>后,如果有新的心得,新的思考,也许会写点新的评论文字。

20051023日下午,我到上海市巨鹿路675号,参观追思、忆念巴金老人的展览厅之后,曾从上海作家协会的两个男人口中得知:王安忆正在国外访问,得知巴老逝世的消息后,赶紧买飞机票,将于1024日上午赶回上海为巴老送行(同巴老遗体告别)……后来,我读过王安忆散文《执绋者哀》。《执绋者哀》是评述巴金老人的一生的言行和著述精要内容的文章,末尾说:“我看见过鲁迅先生出殡的照片,您(指巴金)为先生(指鲁迅)抬棺,您是那么年轻,而且幸运。今天我,早已过了您为先生执绋的年龄【巴金时年32——砾漠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有这样的幸运,就是为您执绋,送您!”我有时深夜扪心自问:王安忆20051024日上午是否从国外回到了上海,赶上了看看巴老最后一眼的机会?她当时在哪个国家参观访问?我多么后悔我那天(1023日下午)没有向上海作家协会的两个中年男人刨根问底……转念想想,我将来从王安忆的文章和著作中大概可以找到她200510月在哪个国家访问的文字。如今,《波特哈根海岸》的出版为我提供了找到答案的便利机会。

            2013514-16日,起草于太仓毛宅

 关于王安忆海外行踪纪实的话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