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炸 米 泡

(2012-03-28 09:46:14)
标签:

散文

杂谈

散文

洪砾漠

一、童年记忆

昨天夜晚,雁兵二舅的音容笑貌老是浮现在我的眼前。

在我童年和少年时期,雁兵二舅正值中年,经常挑着铁匠担子下乡。他是我的养父的前妻的远房兄长或弟弟。这时,他是小公社的企业队的职工,每月向企业队交纳营业款,从企业队称回45斤大米或相当于此数量大米的稻谷,也领到二十七元五角的月工资。

每年腊月,雁兵二舅挑着炒锅和手拉式风箱,走村串户,为即将过年的农户炸米泡。炒锅呈圆台形,横卧在铁皮和黄泥巴制作的火炉上,炸米泡或玉米泡时,将大米或玉米一升倒入炒锅,拧紧锅盖,在火炉里烧柴禾。二舅左手摇转圆台型炒锅,右手拉风箱。二舅熟练地掌握火候,用一根火柴划一下炒锅外表面,如果一划即着火,表明火候到了,立即停止拉风箱,将炒锅对准一条长筒形布袋子的口部,撬开锅盖,嘭地一声响,爆炸了的米泡或玉米泡随着热气体喷射进了长筒形布袋子。初出锅米泡或玉米泡具有浓厚的香气,围观的男女老幼们争相用手掌抢一把或几把吃起来。炒锅一端的锅盖呈圆饼状,有一层约4cm厚的锡饼。锅盖使用时间稍长,锡饼融耗了一些,炒锅受热时就漏出热气。二舅就暂停炸米,将预备的锡块和原来的锡饼在火炉上融化,重新铸塑出一个厚一点的锡饼,再套上锅盖,才可以继续炸米泡或玉米泡。

二舅人缘好,每到一方天地,就会和别人拉家常,话年成,议政局,谈医疗……往往使空气活跃起来。本来铁匠打铁时锤砧碰撞发出丁当丁当响,炸米时炒锅嘭地一声响。农村人好看热闹,就围拢来了。

时间进入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二舅年老了,很少挑着铁匠担子下乡,就在涂家垸东面的沿河公路的西侧建造两间土砖墙壁瓦顶房屋,外间设铁匠铺,里间为二舅住宿室。每年腊月,二舅下乡炸米泡或玉米泡,挑不动担子,就雇一个青年后生为他挑担子,他付给青年后生的工钱是每天二元(后来涨价至二元五角)。我的同学夏中雨就曾经为二舅挑担子下乡。

二舅晚年打铁时戴眼镜,偶尔系抹衣,模样和浏河镇何桥村的铁匠老头有些相似。

昨天夜晚,我由何桥村的铁匠老头联想到雁兵二舅,就用手机拨打长途电话回家乡,向涂晏树叔叔询问二舅的近况。对方的回答令我悲伤起来。雁兵二舅已经病故有六个年头了。

雁兵二舅生于民国十四年农历四月十四日(公元192556日)。人们对于他的去世日期、铁匠手艺的师父是谁……都说不清楚了。

雁兵二舅跑红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嘭地一声响,男女老幼争抢刚出锅的米泡或玉米泡的情景只能长留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里。后代们将不知道炸米泡和玉米泡是怎么一回事。

 

二、亲友学艺

小韦是我的一个亲戚,近年在江苏太仓打工,租房住。

一天夜晚,小韦和他的表弟柚子在租房后面院子里的另一间租房里试验爆米泡的机子。这种机子是手摇式的,圆台形的爆炒锅架在火炉上,一人拉风箱鼓风烧火炉,一人摇转圆台形爆炒锅,让锅内的大米均匀受热膨胀,气体膨胀压缩在锅里。等到火候到了,用一根火柴头划圆台形锅外表,如果一划就着火,就撬开锅盖,嘭地一声响,大米便炸成了米泡。可是,锅盖上的锡块融化铸塑成圆形再套上爆炒锅口是一套手工艺活,小韦和柚子反复试验都不成功。我从上海岗上回来,也到后院房间观看小韦和柚子铸塑锅盖子。试验两次,仍未成功。小韦和柚子下决心继续试验下去。如果掌握了技术,他俩花六百元钱买来的一套机子、风箱等设备,做生意可以红火起来。我想到自己第二天要在工地上干活,提前告辞。回工地的路上,我猛然想起家乡麻城市农村的一个铁匠。我总是称呼铁匠为二舅。二舅本名涂雁兵,每年腊月,挑着炸米泡的担子,走村串户,为农民们炸过年的米泡。

 

三、街头小景

雁兵二舅过世后,炸米泡或玉米泡的场景在我的家乡湖北东部山区已经很难再见到了。不过,在江苏太仓市的街头巷尾,春、秋、冬三季,偶尔也会见到炸米泡的场景。

20111212日黄昏,我下班途中,路过太仓市板桥区兴业路的幸福路口,看见一个约摸50多岁的男人在路口南侧的街边“炸米泡”。他坐在一只矮小的木凳上,左手摇转架在小火炉上的炒锅,右手摇转着小型吹风机兼作往火炉里添加小块的木柴。他操作得很熟练。炉火旺起来,红色火焰包裹着正在旋转着的圆台形炒锅。他使用的鼓风设备不是雁兵二舅当年使用过的老式手拉式木料制作的风箱,而是小型手摇式转叶轮式吹风机(铁制品)。他使用的承接出锅的米泡的长筒形布袋与雁兵二舅当年使用过的长筒形布袋相似。

我停下车,走向炸米泡师傅,问:“老师傅,您这个炸米机[即锅]可以照相么?”师傅操着安徽口音,微笑着说:“可以照相,有什么用?”我说:“有用。我们搞新闻摄影,可以上报刊,也可以搞网上传播。”师傅笑容可掬,说:“你尽管照相,我本人也可以照相,照片随你怎么弄都行。”

我立即请兴业路上的正大照相馆的女摄影师将“炸米泡”场景拍下来了,留下了这种偶尔一见的街头小景。

 

 

 

四、总结与思考

炸米泡(爆米泡)作为一种民间手工艺,大致有以下特点:①地域性。技艺的流传和从业人员都有一定的地域性。②营业流动性。操业者基本上走街串巷,走村串户,形迹类似从事猴戏、马戏、杂技、口技、鼓书等职业的民间艺人。③技艺的传授具有很强的师承关系。剽学和自学者成功率极低。小韦和柚子没有熟练掌握技艺就是一个证例。

炸米泡、熬蔗糖、拔糖(即制作米糖、麦芽糖)、纺棉线、织棉布(大布、土布)等手工艺是农耕文化社会的显著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产品(如北京锅巴、辣条、香肠、火腿肠、快餐面等等)逐渐取代了民间传统手工艺产品,导致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萎缩,甚至消亡。今年219日,我到江苏苏州市甪直镇参观访问,在步行街上见到一个商店里有一个男子在拔糖,感到惊诧不已,因为拔糖(制作米糖)的场景现在在很多地方都见不到了。太仓境内偶尔可见挑担卖米糖的商贩,可是这样的商贩日渐稀少了。

炸米泡等手工艺算不算我们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手工艺有没有抢救和保护的文化价值?

冯骥才曾经自称他是农耕文化的记录者、整理者。如果他来到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太仓、昆山等地的街头见到“炸米泡”场景,会不会拍摄几个镜头留作纪念呢?

 

 

20111213日,起草于枫泾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