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5/middle/9f60d39bxcbf9da851284&690
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油画名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The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收藏
在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不仅创造了人类,而且也充当了人类的教师。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盗走天火并将火种带给了人类。普罗米修斯盗火后,遭到宙斯对其“绳索高加索山、恶鹰啄食其肝脏”的责罚,而他宁愿忍受巨大痛苦甘为人类献身。这幅画描写的正是恶鹰啄食普罗米修斯肝脏时的情景。画家着意渲染了残暴恶鹰的凶狠无情,一双巨大的黑色双翼、尖利可怕的鹰爪和那叼食血淋淋肝脏的钢喙,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普罗米修斯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他被捆住的双手挣扎着,想赶走恶鹰,身体扭屈着,两脚拼命蹬着岩石。我们在画面中看不到普罗米修斯的畏惧,感觉到的却是一种不屈服的抗争。画面的一角,那不熄的火种依旧在燃烧,象征着被缚的囚徒终究是个胜利者。
莫扎特g小调第40交响曲,K.550
Symphony
No.40 in G minor
音乐理论学家爱因斯坦(Alfred
Einstein,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堂兄弟)在其出版的莫扎特传记中称这首g小调的交响曲为“室内乐宿命之作”——经过近年来对十八世纪演奏技术的深入研究,这种说法仍然成立。无论如何,此曲都是莫扎特情感最丰富,结构最严整的交响曲。小调对莫扎特有特殊意义,总是能迫使他表达出激动不安与强烈情绪,在这方面,《第四十交响曲》无与伦比。
在最初的几个小节里,参差不齐的中提琴奏出隐隐躁动的第一主题,立刻可以感觉到快板乐章无休无止,浑无定时。此主题的音调强烈而紧凑,而莫扎特的处理方式则游走于焦虑不安与狂乱之间,第二主题是以半音阶升降变化的降B大调,引进一种较趋向于温和的愁绪,但却鲜少停顿。再现部中,第二主题转为g小调再次出现,再次强调乐章山雨欲来的感觉。
向深渊投注悲痛的一瞥之后,音乐缓和下来,然而降E大调行板第二乐章最多只能提供短暂的庇护,虽然情调如田园恬适,但四周却彷佛弥漫着诡异、阴郁的气氛,感觉就像是一幅威尼斯风景画,画面远方却有暴风雨步步进逼。在这个急促的乐章里,莫扎特十分强调压抑的八分音符节奏,赋予整个乐曲骚动不安的感觉,他也利用一种二音符装饰音形(称为“伦巴底响声”,以其发源的意大利地区命名),表现出旋绕不去的优雅。
小步舞曲及其中段有极强烈的对比,其一尖锐而沉重,另一却带有田园风味而且轻盈。终乐章重现了第一乐章的热烈情感,而且变得更凶猛、更具魔性。一段紧紧缠绕的奏鸣曲,首先便以火箭般的主题猛烈射出G小调三和弦。第一主题激昂的戏剧性,使人有恐惧与逃离之感,但第二主题则带来了短暂的慰籍。当此一主题于再现部转回小调,表现出葬礼般的感觉,莫扎特以发自灵魂深处的呐喊,结束这首十八世纪最坚定、阴郁的交响曲。
作品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很快的快板,g小调,2/2拍子,开头在中提琴和弦的伴奏下,由小提琴演奏充满优美哀愁的第一主题,这段主题非常出名,后来经常被改编成为轻音乐曲单独演奏。
第二乐章,行板,降E大调,6/8拍子,奏鸣曲形式。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稍快板, g小调, 3/4拍子, 具有第一乐章那种哀愁感的民谣风味。
第四乐章,甚快板,g小调,2/2拍子,奏鸣曲形式,乐章充满令人产生亢奋的狂热情绪,但仍有抑郁的色彩。
http://s7/bmiddle/9f60d39bxcbf9f4094466&690
提香(?一说作者为古斯塔夫.莫罗)《微笑的普罗米修斯》
那不熄的火种依旧在燃烧,在提香的画里被放到了普罗米修斯头顶的上方。画中的普罗米修斯神情坚定,在看不到光明的夜里思念着光明,在危机四伏的时候憧憬着生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