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西陵峡南津关一游

(2012-09-22 17:40:16)
标签:

旅游

西陵峡

南津关

欧阳修

三游洞

 

 

http://s2/mw690/9f60d39bxce3643b57f11&690

至喜亭

 


    秋日是出游的好时光。南津关虽然离得近,但已有十年未去了。南津关与我所居住的地方仅相隔七公里,花两元坐公汽一会儿即到。很难得地,近日趁雨后初晴同家人去玩了一趟,拍了一些照片,放到博客上与博友分享。


 

http://s12/middle/9f60d39bxca465b64d91b&690

 

郭沫若题: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http://s5/mw690/9f60d39bxce364ef62d94&690

 

西陵峡口

 

    南津关,长江西陵峡东口。与瞿墉峡夔门关同为长江三峡首尾两端的天然门户。关处两山对峙的峡口,地势险要,江面宽仅200-300米,江水滔滔,极为险峻。出关后江面骤然扩宽至2000余米,成为长江上、中游的天然分界点,历来是军事要地。南津关附近多名胜古迹,有三游洞、三国蜀汉刘封城遗址等。

 

 

 

http://s10/middle/9f60d39bxca49406ddd59&690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

 

 

    长江北岸、三峡东口。古称夷陵,有2400多年的历史,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宜昌西接长江三峡,溯流直达巴蜀,东连两湖鱼米之乡,顺江畅达宁沪,自古便是鄂西川东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枢纽,“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素有“三峡门户”、“峡口明珠”之美誉。


 


http://s1/middle/9f60d39bxca4945625850&690  

江水出峡

 

 

    宜昌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为楚西塞。西汉初年置县为县治,名夷陵县,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府名宜昌。史载宋景佑三年,因朝廷大臣范仲淹直言谏事被贬,身为宣德郎的欧阳修为之鸣不平,贻书谴责司谏高若讷,结果一同遭贬,为夷陵县令。为政虽不足两年,留下夷陵诗文140余篇。

 

 


http://s16/middle/9f60d39bxca467742197f&690  

大江无语东流

 

    “庐陵事业起夷陵,眼界原从阅历增。”正如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所说,欧阳修由一个遭贬的夷陵县令,成为后来的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金石学家、目录学家、经学家,成为继承唐代古文运动而有所创新的北宋文坛盟主,成为“唐宋八大家”的一员,夷陵,无疑在其生活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http://s8/middle/9f60d39bxca4677a786c7&690  

兵家要塞

 

 


http://s3/middle/9f60d39bxca4678a6b792&690  

占尽风流(至喜亭)

 

 

 


http://s8/middle/9f60d39bxca46790d95d7&690  

凌空飞渡——通向三峡坝址的桥

 

 

 


http://s1/middle/9f60d39bxca467976dcc0&690

 

夹桥胜景

 

 

 


http://s10/middle/9f60d39bx7aa0a5c54f59&690

 

连江的下牢溪,溪水已成江水

 

 

 


http://s7/middle/9f60d39bxca467a2dc016&690  

下牢溪一景

 

 

    今景不复是旧日之景。一千年前夷陵县令欧阳修曾有诗咏下牢溪(夷陵九咏之二): 

 

隔谷闻溪声,寻溪度横岭。

清流涵白石,静见千峰影。

岩花无时歇,翠柏郁何整。

安能恋潺溪,俯仰弄云景。

 


http://s12/middle/9f60d39bxca467a6c195b&690

 

别有洞天

 

 

    南津关口、下牢溪上有三游洞,三游洞文物景区位于宜昌市区西北十公里西陵山北峰的峭壁间,背靠长江,面临下牢溪,三面环水,一面连山,洞景奇绝,山水秀丽,是始于唐宋时期的著名古迹和游览胜地。我以住游过,对洞内景色殊无兴致,洞外景色倒可一观。

 

 

 

 

http://s6/middle/9f60d39bxca46d38864c5&690

 

上面就是三游洞了

 

 

 

http://s7/middle/9f60d39bxca496a858ae6&690

 

    相传唐元和十四年(819),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会于彝陵(今湖北宜昌),同游洞中,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写在洞壁上,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这是人们称之为“前三游”。到了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东坡)、苏辙父子三人,也来游洞中,各题诗一首于洞壁之上,人们称之为“后三游”。今天不是节假日,游人不多,还是进洞休息一下。

 

 

 

http://s15/mw690/9f60d39bxce3667f0350e&690

 

 


http://s6/mw690/9f60d39bxce366c912055&690

三游洞碑刻

 

 


http://s13/middle/9f60d39bxca467abe170c&690  

波光粼粼(十年前所拍)

 

 

 

 http://s4/middle/9f60d39bx7aa0f62f0133&690

 穿过山腰栈道走到后山

 

 

 

http://s13/middle/9f60d39bxca474310879c&690

 

树木掩映中的西江水

 

 

 

http://s11/middle/9f60d39bxca474c76cfba&690

下牢溪边

 

 

 

http://s15/bmiddle/9f60d39bxce365f4eb59e&690

船游下牢溪

 

 


http://s11/middle/9f60d39bxca467b1854da&690

野趣,不是很可爱么!

 

 

 


http://s13/middle/9f60d39bxca467b60c44c&690  

岩间小黄花正开

 

 

 

 http://s3/middle/9f60d39bxca494a1c8ea2&690

 

紫薇也正开得烂漫

 


 


http://s4/middle/9f60d39bxca467bb4c2e3&690  

但毕竟已是秋季,花开已时日无多

 

 

 http://s16/middle/9f60d39bx7aa0f3e6d36f&690

不多见的两株白薇在崖前草坪上相依相偎,不过树龄都不长

 

 


http://s14/middle/9f60d39bxca467c2af4ad&690  

葱笼山水

 

 

 

 http://s14/middle/9f60d39bxca495068b62d&690

秋意渐浓

 

 

 


http://s8/middle/9f60d39bxca467c7b20c7&690   
形胜之地(此为网络照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