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近日,中关村二小霸凌事件持续发酵,事件中被欺凌的孩子回到家说起此事时“抖成一团”“嚎啕大哭”,并出现失眠、厌食、易怒、恐惧上学等症状,后被医生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让父母心痛不已。
12月17号,齐鲁师范学院高新校区发生一坠楼事件!女孩坠楼时一丝不挂,尸体满身伤痕淤青,脖子也有掐痕。事发当晚楼道内有大声的争吵打闹声音,楼上楼下都听的见。家人称,“女儿深夜打来电话,哭诉遭同学排斥,并说不想上学了”,民警称,孩子的室友承认有排斥行为,但言语排斥并不构成犯罪,已排除他杀。(齐鲁晚报)
没有暴力就没有伤害。我们坚决反暴力,反霸凌!很多网友讲述了自己小时候被欺凌的经历,呼吁每一位关心孩子身心健康的成年人,教育好身边的孩子,别让宝宝变成“小霸王”!但是,具体怎么做呢?好孕妈妈来支招!
家庭与小霸王形成密切相关
小霸王的行为,最常在集体活动中出现,如随心所欲、不会分享、无法感同身受等。广泛而言,“家庭”是孩子出生以来,第一个接触的群体单位(父母、兄弟姊妹等),家庭对孩子行为的影响力强大且直接,如果稍不注意,将可能形塑出小霸王性格。
原生家庭‧形塑性格
“天下无不是的孩子。”台湾儿童福利联盟文教基金会托育组教保督导萧賨芬认为,婴儿犹如一张白纸,会变成什么样,几乎都是成人构画出来的。因此,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孩子对外所展现出的特质与行为,绝大多数来自于对成人的模仿,就连还不懂得语言表达的宝宝也是如此,无形中早已吸收许多父母的特质。根据多年经验,萧賨芬督导归纳出几种“可能造就小霸王”的教养类型,其中又以前两种最常见。
宠溺型
父母或长辈给予孩子过度的爱:尽可能在第一时间满足他的各项需求、就算出现过分的要求(如妨碍他人、违反规定),只要孩子不受影响,就不制止;一切都会为他打点好,不会让他承担责任。
家暴型
与宠溺型相反的家暴,泛指任何家庭成员间发生的侵害行为,包含肉体和语言侵害,家人不只承受外在疼痛,内心更受煎熬。孩子会因为模仿,而带到与友伴的相处中。甚至许多这类家庭的孩子,在家中退缩隐藏,但累积的愤怒和怨气,却到外面以霸道行为来发泄。
特殊生理型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就是俗称的小儿多动症。此类型幼儿容易分心、冲动,在许多事物上不愿意排队等待,因此常被误以为不守规矩、欺负他人,出现类似小霸王的行为。这是很难避免的生理因素,须依赖后天的治疗。
“小霸王”是一种行为
情绪,大多指内心的主观感受;行为,指外在展现的动作。萧賨芬督导认为,“小霸王”是一种外在表征,代表他们面对外界的方式,但导致此行为的情绪因素,可能不只一种,而这也是父母应该主动去理解的地方。
被父母“教养”出来
举例来说,在同个空间中,有孩子正在玩球,不小心球滚到某一边,正好宝宝被球吸引而爬了过去,抓住球。一旁的妈妈看到后,会怎么做呢?相信多数会如此:直接拿走球,还给原来丢球的孩子。看起来似乎没有问题,但萧賨芬说,成人直接从宝宝手中拿走球(类似抢走的动作),会让宝宝理解成“只要是谁的东西,直接抢过去就可以”而不需要任何的询问。
因此,建议处理方式如下:先以轻柔的语气,告知宝宝“这球是别人的,哥哥刚刚丢的滚到这里了,我们一起拿去还给哥哥。”引导或带着他去还,然后再拿另一个物品替代球,更能让宝宝了解和学习到正确的行为模式。
TIPS:先纠正行为 后处理情绪
当孩子做出疑似小霸王的行为时,家长应立即介入,以避免再度出现;然后和孩子好好讨论,了解其内心世界,试着将孩子的消极情绪转换为积极情绪。当孩子的内心需求获得满足,自然也较不会以强烈的方式,吸引大人或其他孩子的目光,相信小霸王的行为将减少许多。
我会教我的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如何不伤害别人,我希望你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