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微信推出“已读”功能[原创]

![如果微信推出“已读”功能[原创] 如果微信推出“已读”功能[原创]](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如果微信推出“已读”功能[原创]
近日,“如果微信出了已读功能”话题,冲上了热搜榜,阅读量瞬间破亿,相关话题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记得这个话题上热搜,去年一次,今年4月份一次,这是第三次......为什么这么一个小小的话题会频频上热搜,引发网友们的百般关注,这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让我们先来看看网友的评论吧。网友@糯米团子_楚:想要已读功能就去用钉钉啊,各个软件有各自的特色,微信希望你能保持住。网友@小毅同学的大姿呀:当代社交礼仪直接崩塌。以前还能用“没看到消息”当挡箭牌,以后回慢了就是“故意已读不回”,聊天前还得先写个“已读但在忙稍后回”的免责声明。网友@西瓜黄瓜哈密gua
从网友的评论和留言看,几乎一边倒地提出了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但人们又似乎不愿意坦露这背后的心声。对此,腾讯高管的回应干脆利落:“WX从一开始就坚定不移不提供,以后也不会!”,这个消息一出,网友又几乎一边倒地欢呼:“干得漂亮!”。为什么一个看似方便快捷的WX小功能,会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响?
“已读”背后,藏着社交的潜在“压力”。想象一下,你的领导半夜发消息,你手机一亮显示“已读”.....完了,装睡都不行,只能爬起来回“收到”。你的对象发消息你“已读不回”?下一秒可能就是夺命连环call:“你看到了为什么不回我?”。朋友借钱或推销的尬聊......连“假装没看到”的最后一块遮羞布都被撕掉。有调查显示,近一半的WX朋友表示,看到消息被标记“已读”会立刻感到压力,尤其是必须回复的时候。这哪里是方便?简直是给社交戴上了“紧箍咒”,让人喘不过气。
使用钉钉的朋友们都知道,钉钉就有“已读”功能,谁看了消息、谁没看,清清楚楚列出来,甚至还有疯狂催你“快看消息”钉你的功能。对钉钉的这个功能,网友们解释说,这些都是工作场景,讲究效率至上,无可厚非。但微信不一样,它更多的是生活状态,是我们和朋友家人聊天、分享生活的地方。它最多只能保留像“对方正在输入…”这样的小提示,让你知道对方在回应,又不至于逼得太紧。腾讯高管说得明白:工作软件和企业微信可以有“已读”,但私人社交的微信,必须更有人情味。也许,正是微信的这种坚持:给每个人的社交留下了“呼吸空间”。
人们对于“已读”功能的不同反应,留给自己的,其实就是在快节奏下可以稍微喘口气的社交缓冲区。揭晓了这个秘密,我们就会大加赞同,微信坚守“无已读”的选择,体现的是一种人性的智慧:作为十几亿人日常沟通的工具,它必须在效率和人情味之间找到平衡。微信对“已读”说不,保留一点“已读消失”后的自由呼吸,在这个恨不得把每个人每分每秒都“钉”在效率板上的时代,显得格外珍贵。
(薛智之0616,即日,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