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原创】

近日,路遇位于世界文化遗产、良渚遗址文化公园附近的余杭第一中学校门口,被学校两边的金色镶底的八个大字所吸引,“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后来了解到,八个字是这所学校的传承多年的校训。这八个字,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引起了我的驻足和注意,随即打开了百度,一探究竟。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论语》雍也篇,是孔子关于君子道德品质所说的一段话。原文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直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这是孔子的传世名言,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被后世代代相传,奉为座右铭。余杭第一中学(前身是良渚中学)、现在也是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余杭学校,这所坐落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创办时间并不长久的学校,之所以将这“八个字”作为校训,其寓意是,学校一切活动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君子教育,学校秉承“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旨在办好一所受人信任和尊敬的卓越高中,培养“与自己及世界和谐共处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君子”。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在内应该有深厚的修为品质,在外应该讲礼貌、懂学问,两方面完美结合,才具有君子之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八个字,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品质,“文”则是指文化修养,文与质是对立统一和相辅相成的。我个人理解,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质朴品质是朴实醇厚的,常常会显得粗犷野性。而后天学习得来的文化修养,又很容易掩盖原本的质朴醇厚,易流于虚飘浮华。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一个人过于文雅又会注重繁文礼节而不切实际。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拥有了质朴的秉性,但是没有文饰,欠缺礼仪修养和文化素养,那么就会显得粗野。这种人,可能他孝悌忠信的品德挺好的,待人也比较坦率真诚,但是由于欠缺于礼文的修饰,就显得朴素无华,甚至看起来比较粗鄙,这种人叫“野人”,也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乡巴佬”。这一点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切身感受到的,如性格保守而没文化的人,表现为话语不多、比较“木讷”,这样的人,接触多了,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某种程度让人很难与之交流。再如性格活泼而没文化的人,则表现为喜欢开一些低级趣味的玩笑,或是张口闭口就是粗话、脏话,甚至经常会讲一些出言不逊的话,常常让人难以接受。
在孔子看来,与“质胜文”相反,如果一个人“文胜质”了,即过于文雅了,也是有问题的。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这种人的问题在于可以舞文弄墨,在表面文章上做得很好,但是内心缺少真诚,容易流于虚伪、矫饰。我个人理解,一个人只注重读书学习,而忽略了品行的锻炼、为人的修养,即使你有再高的学历、再高的文化修养,也可以成为孤家寡人。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意思是世上有千百种职业,唯一毫无用处的是书生。读书人虽有满肚子的学问,只可惜有志难伸,空有一腔豪情,却完全没处发挥。此句诗虽然是一句自我解嘲的牢骚之语,但也充分显露出唯读书人的失意,在现实社会中无力伸展知识和志向。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现代当下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和传承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将更加注重人的内外修养,秉持和传承“文质彬彬”的君子思想,正是要着眼于人的内外修养,注重内外兼修。从内在来说,要着重塑造人的知识结构、精神世界,强化人们的文化涵养和思想道德水平,不断增强文化知识的积累;从外在来说,要有合乎“礼、道”的自我约束,修练自己的品行,遵守社会公德,规范行为举止。“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当今现实中告诉我们,大家要防止“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要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也要防止“利欲熏心,见利忘义”,要成为“心存善良品自好”的人。
余杭一中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作为校训,镶刻于学校大门口,其用意可见一斑。教育培养人才,人才引领发展,衷心期待余杭一中,期待我们的教育,都能把这“八个字”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理念,把“君子教育”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内外兼修、文质兼具”新一代学子人才的使命责任,让“文质彬彬”的君子形象永远展现在世人面前,为助力社会进步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薛智之0616,即日午,于杭州,文中部分叙述摘录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