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民工”更名,正当时!!【原创】

近日,“掌上镇江”微博官网发布了一条《农民工改名了?新名称被提出来了》的博文,引起了笔者的注意。随即百度搜索了关键词,其实网上关于“农民工改名”的话题,近年来一直都在热议,有的认为有必要改,从称呼上为农村进城务工兄弟正名,有的则认为没有必要改,多年下来已约定俗成、形成社会认同、文化习惯,有的更认为改与不改意义不大,关键要重视和保障好他们的权益,享受同等的待遇,等等。为“农民工”更名,官方也未证实,所以有必要展开讨论一下。
“农民工”这个词的起源,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面临着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一大批农民兄弟加入了进城务工的大军,“农民工”逐渐成为一个专用名词,沿用至今。农民工的数量,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年增加,队伍越来越宠大,网上资料显示2022年全国农民工数量达到了2.96亿之众,其中进城镇务工的人数占了近一半的比例。如此宠大的数量,如此众多的农民工队伍,其实早已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然而,“农民工”这一名称却一直被一些人质疑,备受争议,认为进城务工人员其从事的工作和职业,本质上是离开了农村土地到城里工作,属于工人队伍。特别是大多数进城镇务工人员,在城市工作一干这是十几年、几十年,他们工作在城市、生活在城市,节假日回乡探亲或过年后,又继续为城市做贡献,完全应该属于城市的一员。还有一部分人甚至永远扎根居住在了城市里,成为了新新市民。本质上的工人,被贯以“农民”这一名称,有人认为它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工人的尊严、歧视了职业的身份,也有一些人认为,农民工的社会认同、社会地位容易被另眼相看、甚至低人一等,被视为“打工仔”。总之,与城市中的其他工作职务相比,不得不说“农民工”这个称呼并不太好听。
随着“农民工”在经济和社会建设发展中作用越来越显现,一些地方开始尝试着为“农民工”正名,有的地方称之为“外来务工人员”,有的地方专门称谓为“新市民”,还有更加因数量众多、专业地称农民工兄弟为“建筑工人”,还有的将农民工兄弟尊称为“城市建设者”“城市美容师”。其实各个地方为“农民工”正名的举措,不仅仅是一个名称而已,根本上还要通过同民待遇、同民服务,给广大农民工、城市建设者付出劳动一个公正的认同。作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首先要有一个好听的称谓。再则,通俗地讲,“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对一个人好的评价,给一个人好的认同,首先从称呼上开始,这是也最朴素简单的道理。
那么,“农民工”名称到底应该怎么改,现在网上比较爆热的一种说法,是把“农民工”叫做“新产业工人”或者叫“新型产业工人”,笔者也表示认同。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一则,有官方文件,已经将农民工确定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主力军,可以说农民工队伍是新时代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则,新产业工人,是在原来工人的基础上设立的,就像网络媒体称为“新媒体”一样,“新产业”是对原来“建筑工”“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建设者”一种正式的肯定。再则,“新产业工人”,符合工作的属性和实质内容,让原来的进城农民工有了被社会认可的名号和头衔,这也更体现了对该工作群体的尊重。
为“农民工”更名,正当时。当下,政府机构改革如火如荼,各种议事协调机构也在优化整合中,可以借助此次东风,至上而下将涉及“农民工”一词,从机构名称、议事称谓以及行文规范上,彻底进行一次改变,新闻媒体、社会组织以及协会商会,都同步改一改称谓,要像宣传重大理论一样,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通过大张旗鼓地为农民工这个群体改名、正名,再加之以促进创业就业、增加工资薪酬、保障休息休假、加强职业培训、扩大社会保险、享受城镇公共服务、推进城镇落户、保障劳动权益等各项政策措施,一定能得到广大农民工兄弟的支持和认可,一定会引发社会、民众的共鸣,激发起全社会积极向上的宏大正能量,让“新产业工人”这个群体,真正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薛智之0616,即日,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