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我们该怎么办>原创】

近日,一则重磅消息引发人们的高度关注,首部《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推荐将我国成人高血压的诊断界值,由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毫米汞柱),调整为收缩压≥130mmHg和/或舒张压≥80mmHg。诊断标准的下调,意味着原本血压值处于130/80~140/90mmHg区间的“高血压前期”人群将转为“高血压”患者。也就是说,全国高血压患者人数从2.45亿增加到了4.88亿,接近翻倍!众多人群,一夜之间变成了高血压患者,感到震惊,一时间无法接受,更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按照专家的解释,此次将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旨在让更多的人注意到高血压的风险。“高血压不仅是中国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导致人们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过去以往,血压值处于130/80~140/90mmHg区间的“高血压前期”人群,都未被诊断为高血压患者,多半没有得到重视和及时干预,因而存在潜在的心脑血管病风险。新标准的制定,
就是将防控端口前移,使更多过去未被“确诊”的人群,得到关注和重视,让更多的人从更早期阶段关注血压,得以追踪监测、药物治疗和长期管理,有效进行降压,越早治疗获益越大,可进一步显著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诊断标准下调,不是一时之利,其实一直都在进行中。多年来,我国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一直都在调整中,1977年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为≥160/95mmHg,1997年更改为≥140/90mmHg,这也是之前最广为人知的标准。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与美国心脏协会已经将高血压诊断标准修改为血压≥130/80mmHg。近5年来,我国的专家们也着手进行了大量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表明,血压位于130/80~140/90mmHg区间的人群,心血管病风险高出30%~90%,血压每降低5mmHg,心血管病风险降低11%。为此,这次新标准的调整,也是经过长期医疗数据积累,着眼提高人们未来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做出的科学实际有责任的调整。
新标准下新“患者”,大可不必惊慌,大都可采用非药物治疗。一些人一时间无法接受,主要怕自己从此成了病人,长期服药成了日常。特别是年轻人:“我还觉得自己蛮年轻的,难道以后就要跟我爸一样天天吃降压药啦?”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按专家的权威解释,对于这新增加几亿高血压范围的人群,并不着急服药,完全可以采用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以干预,而非天天吃药。我国中医讲究的是“治未病”为先,西医的发展历程也把预防作为重要环节。为此,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不断下调,向理想血压靠近,体现的正是一种预防的理念。也希望这种理念能够成为大众的认知,对于新标准下新“患者”,可作为高血压的观察人群,不依赖用药,通过改善饮食、作息、运动、心情等生活习惯,建立更加健康的行为来实现对血压的管控。
那么重点来了,我们在了解标准、消除恐惧、不用药物干预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呢?新版指南已经给出了建议:所有高血压患者均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干预、运动干预、减压干预、戒烟限酒和综合生活方式干预等等。其中在饮食中,推荐高血压患者应用低钠盐替代普通食盐。在运动中,高血压患者每周进行5~7天、每次30~60分钟的中等或高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自行车、健身操、跳绳等。如果个人身体原因不适宜上述运动的,应增加力所能及的身体活动。个人的体会,还是比较认同:“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四句话,尤其是平时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保持愉悦的心情,遇事多看好的一面,任何时候也不能让负能量占据上风,这样才能长期拥有健康的生活和身体。
总之,高血压诊断标准的下调,我们要科学认识、平和对待、理性应对,关键是要树立起一种“治未病”的理念,小病要治也要防,无病不治更要防;重点是建立起一种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好的心态和心情,保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保持好的饮食习惯;必要是及时了解发现自己的健康状况,需要就医及时就医,必须吃药坚持吃药,维持好正常健康的身体指标,远离疾病困扰,拥有良好的健康身体和幸福生活。(薛智之0616,即日午,于杭州,文中部分内容摘录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