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shining
shining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505
  • 关注人气:1,1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嵌固端选择在地下室顶还是基础更经济点?

(2015-01-05 08:48:34)
分类: 建筑结构

嵌固端选择在地下室顶还是基础更经济点?

  答案:嵌固端选择对总造价影响不大;

  原理:
  1.所谓嵌固实质上是指接近固定的计算基面,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嵌固面以下的结构,可视为“基础”范畴。
  2.作为抗震设计的重要原则,基础和地下室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承载力,保证上部结构进入非弹性阶段时,基础和地下室结构能承受上部荷载并传递到地基上。简单说,嵌固面就是上部竖向抗侧力构件在地震下出现预定塑性铰的基面位置。
3.地震实测记录表明,四周与土壤接触的具有外墙的地下室变形与刚体变形基本一致,抗震设计中可假设其为刚体,上部结构嵌固在地下室顶板上。规范上的刚度比、板厚等要求是构造保证。
4.对于给定的一个结构,其嵌固面是由建筑的客观条件决定的,而不是设计人为指定的。举个例子,对于一个地下室顶板可以作为嵌固面的结构,如果设计计算模型将其嵌固面定为基础顶面,即预定的塑性铰在基础面,按照第3条所示,该计算模型对于嵌固面的取法是不合理的。

http://bbs.co188.com/thread-8768094-1-1.html

 

5.当嵌固端位于地下室顶板时,相关规范的规定

1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符合下列要求(《抗规》 6.1.14)
1
 地下室顶板应避免开设大洞口;地下室在地上结构相关范围的顶板应采用现浇梁板结构,相关范围以外的地下室顶板宜采用现浇梁板结构;其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

2 结构地上一层的侧向刚度,不宜大于相关范围地下一层侧向刚度的0.5倍;地下室周边宜有与其顶板相连的抗震墙。

3 地下室顶板对应于地上框架柱的梁柱节点除应满足抗震计算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之一:
1)
地下一层柱截面每侧纵向钢筋不应小于地上一层柱对应纵向钢筋的1.1倍,且地下一层柱上端和节点左右梁端实配的抗震受弯承载力之和应大于地上一层柱下端实配的抗震受弯承载力的1.3倍。
2)
地下一层梁刚度较大时,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应大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同时梁端顶面和底面的纵向钢筋面积均应比计算增大10%以上;

4 地下一层抗震墙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

2)《建筑结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常见问题分析》P94页“当满足下列要求时,地下室顶板仍可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1.地下室顶板与室外地面的高差小于地下室层高的1/3,且不大于1.0m

3)《建筑结构设计常见及疑难问题分析》P126“(2)若由于地下室大部分顶板标高降低较多、开大洞、地下室顶板标高与室外地坪的高差大于本层层高的1/3或地下1层为车库(墙体较少)等原因,不能满足地下室顶板作为结构嵌固部位的要求时”

------据以上(2)、(3)地下室顶板与室外地面的高差是否小于地下室层高的1/3是能否作嵌固的标准之一。楼板开洞没有量化标准(可按开洞面积不大于30%),楼板错层没有量化标准(可按错层面积不大于30%)。6.1.14条文解释“一般可从地上结构(主楼、有裙房时含裙房)周边外延不大于20m”注意该“相关范围”与6.1.3条抗震等级“相关范围”的区别,后一个“相关范围”据其条文解释是“裙房与主楼相连的相关范围,一般可从主楼周边外延3跨且不小于20m”。

4)《高规》3.5.2.2条“对结构底部嵌固层,该比值(侧向刚度)不宜小于1.5

5)《高规》537 高层建筑结构整体计算中,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与首层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2。条文解释:本条给出作为结构分析模型嵌固部位的刚度要求。计算地下室结构楼层侧向刚度时,可考虑地上结构以外的地下室相关部位的结构,相关部位一般指地上结构外扩不超过三跨的地下室范围。楼层侧向刚度比可按本规程附录E01条公式计算(剪切刚度)-----4)、(5)矛盾,侧向刚度的比值按2取用。

6)“地下一层柱上端和节点左右梁端实配的抗震受弯承载力之和应大于地上一层柱下端实配的抗震受弯承载力的1.3倍”的理解---6.1.14条文解释。

 

(7) 《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应用图解手册》P146~14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03ce5801015q0h.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