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某种沉淀,让一个人倍感孤独,或者说更习惯群居在一起。然而,每个人的深处总有一处让人忘怀的事物,如果说从事物的本质开始,那便是对古人所赋予孤独呈现出一种适用于自己的探索。我便如此,在某一瞬间,突然间想读古人的文字,但并不是为了模仿字的形象而去为之。当然所有的事物皆可用探索或者思索来衡量玄而谓玄的结果。
《史墙盘》选字读鼎。“慕”上半截是表示太阳即将落山了,而下半是有心字。因此古人的出发点的是羡慕和仰慕。慕从金文碑帖上看像个蛤蟆的字。“莫”是“暮”字的起始字,是“日没于草丛之中”,意为天色暗下来。“慕”字之意,则为“心在暗处没有明了”,在古文《金人铭》中有一句:“君子知天下不可盖也,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意思就是君子知道特别多,别人不知道,但又不好说出来。所以就使用谦虚办法,让人暗暗向往,从而实现目的。”不管怎么说?经文里面加了一个心字。就表明古文造字的时候,还是非常用心的。()司空也。这个字主要好玩,写写而已,来满足某种好奇或者对偶有审美疲劳的一种冲击,但现代这个字已经失去往日光环,整体来说没有多大意义。而"亢"字就比较好玩了,和前面写的光字,为什么就差两个点儿。“亢”字从造字的出发点构型不详,因依据文字之不同,因而各说其义,即使根据同一文字亦会有不同之理解。许慎《说文解字》认为,亢是人颈的前部,是个象形字,它的上部是“大”字省掉了“人”只留下“亠”,实指“人”,“几”的形状像颈动脉的样子。读音为gng。但是许慎的依据是篆文。“亢”甲骨文看上去更像一个双腿被刑具束缚的人。文字学家林义光先生指出,这个字像人形,中间那一笔短横表示“吭”,即咽喉,是指事字。窦文宇、窦勇认为,甲骨文“亢”是“大”字加指事符号构成,“大”字是人四肢活动的示意图,指事符号加在双腿上,表示两腿特别能走,由此产生亢进、高傲之含义。文字学家康殷认为此字像人两腿之间加着桎(古代撑在两脚之间的刑具),当是“桎”的初文。笔者从此鼎文的整句话中认为这是一个人在做瑜伽动作,属于象形文字。从史强盘的上下原文中解释为:上帝司擾抗保。意思上帝不要打扰(擾)亢奋的保护下来,亢保。当然,我们不能总喜欢一个文字而放弃其他文字对世界的贡献,这里面最喜欢的还是,"厚福丰年"这四个字。既有温度又有祝福的厚度。简短的四个字直击中国人内置的情怀。怀:金文作“褱”,会意字,从“衣”中横“目”而有泪水,表怀想之切。旧说为从“衣”、“眔”(dà)声,本义为抱持。西周晚期毛公鼎有“率褱(懷)不延方”。秦简字左增“心”旁;小篆字形由秦简演变而来,写作“懷”。现代汉字简化时,“懷”据明代的官府文书档案用字简作“怀。此前几天,政协一个分享会上我还说了一下,这个简体字的由来不是那么草率而来的。
《齐大宰归父盘》春秋中期。拓片的线条非常规整,其中“竽爲”为组合字。"沬(mèi)"字。查起来跟一个故事似的。意为朝歌的地狱有一条沬水所流过,但此水现已无法考证。据《
括地志》 " 帝王世纪云帝乙复济河北,徙朝歌,其子纣仍都焉" 这一种说法,似应为帝乙始更
"沬"为"朝歌"。到底是否确凿,尚待专家澄清。就论这个字而言,像是有一个人在洗头,还在器皿之上。这里面的歸字还是值得学习的。歸最初意思是女子出嫁有了归宿,“归”还有馈赠,通“馈”kuì。其实此义亦由出嫁义引申而来,出嫁即以夫为家,等于女儿给了别人。只不过人曰“归”,予物则曰“馈”。“妇”字甲骨文也可只作“帚”,是一把扫帚的形象。中国古代,不出嫁的女孩不出门,作为人妇的,就自然担负起扫地的任务,因此把扫把作为妇人的象征。以扫把作为归嫁文字的创意是非常好玩的一件事。《归去来兮辞》就是写陶渊明辞官归田,“归”即回来、返回的意思。还有一个字,字型非常好看。很可惜考古界也不认识。这里面“命”字写的有生命的活力。
纵观这些文字的发展怎样如何,我们都能看到古人对生活的向往,或者值得让我们学习的更应该是那种想象的美好,每个字都有诗和远方的感觉或者概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