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大觀園(語林趣話鸣锣开道)
(2023-01-15 10:08:02)語文大觀園(語林趣話鸣锣开道)
[出處]語文大觀園(語林趣話)
語文大觀園(語林趣話鸣锣开道)
“鸣锣开道”的来历
古典小说中,关于官吏出门的描述中,往往都有鸣锣喝道的场面。其实鸣锣与喝道结合在一起,是有一个过程的,最初,官员出行,并没有鸣锣形式。
据<<周礼*秋官*条狼氏>记载,周朝大官上街,有前导吏役“掌执鞭以趋辟”,这是喝道的最早形式。汉以后,喝道者一般仅“传呼”而不执鞭,成了名副其实的喝道了。喝道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使行者止,坐者起”,一方面是为了显示官吏们的威严。
到到清代,由于城市口日渐稠密,仪仗士卒仅呼喝已不能使行人迅速回避,于是便加上了鸣锣。这鸣锣,根据官吏的职位高低,颇有讲究:州县官上街,仪仗鸣锣七下,谓之“打七棒锣”,意思是“军民人等齐闪开”;道丶府官上街,打九棒锣,意为“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提都丶巡抚上街,打十一棒锣,意为“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闪开”;若是都统以上官员上街,则打十三棒锣,意思是“大小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闪开”。封建等级制度之森严,于此锣声中可见一斑。《語文大觀園》(語林趣話)
編輯/正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