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语文大观园(语林趣话)

(2022-03-15 10:47:15)

八、语文大观园(语林趣话)

[出处]语文大观园语林趣话

八、语文大观园(语林趣话)

“黄花闺女”称呼的由来

人们习惯把没有出嫁的姑娘称为“黄花闺女”,或者叫做“黄花女”。这种称呼可以追溯至南北朝的宋武帝时代。

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在一个新年的人日(农历正月初七)里,与宫女们在宫廷里游戏,躺卧在含殿檐下。这时花香扑鼻,腊梅盛开,一阵阵微风吹来,将梅花吹得片片起舞,有几辫竟吹落在她的额头上,使公主更加妩媚动人。从此以后,她便常常摘取几片梅花,粘贴在前额上,以求美观。宫女们见了,个个啧啧称羡,都跟着仿效起来。这样打扮,人们给它取了个名字,叫“梅花妆”,又因为是起源于寿阳公主,也有把它叫“寿阳妆”的。

由于腊梅花开有季节性,在没有腊梅花的季节里,寿阳公主和宫女们便设法采集黄色花粉,做成涂饰粉料,代替腊梅,长期使用。这种粉料便称为“花黄”、“额黄”、“鸦黄”或“蕊黄”。

梅花妆不久便由宫廷流传向民间,特别是那些富豪贵族的女孩以及歌伎舞女,更是争相仿效。南朝梁、陈时期的文学家徐陵在《奉和咏舞》诗中写道:“主家能教舞,城中巧化妆;低鬟向绮席,举袖拂花黄”,就描写了当时梅花舞女的妆姿舞态。《木兰辞》中的花木兰,从军返家以后,也立即卸下戎装,“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在当时人们看来,不贴花黄,就缺少女性的特征。用黄颜色在额上或两颊画成各种花纹已成为少女的一种装饰。但少女出嫁以后,就要改变这种贴黄的装饰,另作一番打扮。这样“黄花闺女”就成了没出嫁的年轻女子的代名词了。

这种习俗直到金、元以后才慢慢消除。年轻女子虽然不再贴花黄了,但“黄花闺女”的称呼却流传下来,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另外,据古文献记载,“黄花”即菊花,因菊花傲霜雪耐严寒,所以常被用来比喻人有节操。这样,富有女性特征的“花黄”与喻人节操的的“黄花”都统一在年轻少女的身上,称“黄花闺女”,表明未婚女子的清白与贞操。《语文大观园》(语林趣话)

编辑/正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