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目标体系
(2013-09-26 23:03:22)
标签:
教育 |
分类: 科学教学 |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植物》
一、单元概述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科学,并不了解科学到底是一门什么课程。第一单元以“植物”为题,从身边最熟悉的植物出发,虽然学生们对于植物并不陌生, 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但对于植物的细致观察不足,开篇以《植物》为第一单元,也是为了吸引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引领学生走进科学学习的大门,为下学期《植物的成长》打好基础,也为进一步学好科学奠定基础。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生命在这个季节里变得丰富多彩, 如大树、小草、各种叶子、水葫芦和金鱼藻等等植物都是一个个生命。 本单元也是围绕着生命体的基本特征来设计的,让学生从这些植物开始了解生命体。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每一个生命体的特点,建立生命体的概念,是这个单元的核心内容,
三年级的孩子年龄小,还不知道什么是科学探究,所以教师要注重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让学生学会观察,动用自己的感官进行细致观察,并能用简图进行记录和描述,用维恩图整理概念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本单元的植物学生最熟悉,但却不是最了解,本单元所选择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特点,代表了植物的多样性,也更能说明植物的独特性,但同时植物又具有很多共同的特点,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这也是生物的基本特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能关注到周围生命体,学会观察,让学生觉得科学学习过程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二、单元内容
第一课
第二课 校园的树木
第三课 大树和小草
第四课 水生植物
第五课 植物的叶
第六课 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七课 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三、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是有生命的,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物质构成、新陈代谢、适应和影响环境、生长发育和繁殖。
《我看到了什么》
1、我们利用各种感官来观察周围的世界。观察大树的具体方法有:用眼睛看树的整体形态、用鼻子闻花的气味、用耳朵听树上小动物的声音、用手摸树皮的粗糙程度等。同时,合理地使用工具也能帮助我们观察。比如树干粗细需要用卷尺(可以用线和米尺代替)来测量。
观察前应该先明确观察目标,制定观察计划,最后要认真记录。可以描述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可以用简图来表示树冠的形状,树皮的样子可采用拓印树皮的方法进行记录。
《校园的树木》
2、大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guān)、树干、树根组成。大树的器官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大树和小草》
3、常见的小草有:狗尾草、酢浆草(三叶草)、车前草、蒲公英。
4、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树的茎是木质茎,草的茎是草质茎。
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①都是植物②都有根、茎、叶③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
大树和小草的不同点:①大树高大,小草低矮②大树茎粗壮,小草茎细小③大树茎坚硬,小草茎柔软。
《水生植物》
5、根据植物的生活环境不同,可以将植物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常见的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有些名字里带“水”的植物未必是水生植物。
6、水葫芦叶柄中膨大的气囊充满空气,这是水葫芦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植物的叶》
7、树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树叶具有相同的形状,大小和颜色未必相同。树叶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经历嫩叶、老叶,到最后衰老成枯叶、死亡,完成了一生。
8、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9、植物不断生长变化,有时变化明显,有时不明显。
《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10、植物是有生命周期的,一般都经过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和枯死几个阶段。
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动用自己的多种感官,如看、听、闻、摸、尝等观察方法去观察植物。
用简图、文字记录观察内容。
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树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能用比较的方法总结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结果,整理描述的结果。
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索植物的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植物的兴趣,运用多种观察方法并能记录观察现象。
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形态植物的研究兴趣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培养学生以观察结果为出发点,实事求是追求结果的态度
关注植物的变化,体会植物也是一个小小的生命体,使学生爱护环境,懂得生命的珍贵,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植物的叶》教学设计
一、教材、学情分析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2、
3、
过程与方法:
1、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
2、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植物的叶和不同种植物的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准备
个人及分小组材料:各种各样的叶、六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枝条、记录表、卡纸、粘贴板、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同学们,马上要开始科学探究了,你们准备好了吗?
2、师:刚才你观察到什么?
生:自由汇报。
师:是的,五彩缤纷的叶子把大地装点得更加美丽。这节课,我们就来当一回小科学家,一起来探究植物的叶。(出示课题——5、植物的叶)
(二)、探究、体验一
1、个人分:
①、数一数,你共有几片叶子
②、按自己的方式分一分,这里面共有几种植物的叶?
边分边做好记录,并将结果放在展示卡纸上。
预设1:按形状分,有几种。
预设2:按大小分,有几种。
预设3:按颜色分,有几种。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独立动手分叶子。
生活动结束后,用实物投影分别展示学生的几种分类方法。
小结:你们观察的很仔细,分类方法也很多,有按形状分,大小分,颜色分等。
2、明确分类标准
师:出示学生收集到的四片大小及颜色不同的同一种叶子,让学生观察、汇报、讨论、交流辩论。
师:到底以什么标准分类,才能把同一种叶子分在一起呢?请大家继续观察分类结果,再动手分一分。
师生活动:发现以形状为标准,形状是否相同就决定了这些叶是不是同一种植物的叶。
小结:是的,给叶子分类的方法很多,只有按形状来分,才能把同一种叶子分在一起。
3、小组分。
师:分一分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植物的叶?
生活动并汇报分类结果。
引申:同一种叶还有哪些相似之处?
生活动:观察发现同一种叶除了形状相同以外,还有许多相似之处。
预设:叶片上有一根根的条纹,正反面颜色不同……
师:你们有这么多的发现,真了不起。所以,我们判植物叶片断是不是同一种植物的叶,我们主要看叶的形状,叶的边缘,叶的表面情况等等。
(三)、探究体验二——观察叶的相同结构
过渡:这么多的叶子它们身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下面我们来探究叶的结构。
生拿出一片完整的叶子,仔细观察,它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①观察、汇报。(师相机板书)
小结:可见一片完整的叶子是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脉是叶片的一部分。
②自我介绍叶的相同结构。
(四)、了解叶的生命特征及生长过程
出示带有不同时期生长情况的叶子的枝条。
生活动一:
(1)观察同一根枝条上的叶子有什么不同。并做好记录。
(2)生汇报。
(3)植物特点
生活动二:
出示爬山虎的枝条,生根据叶的大小,颜色的不同说出它们各是什么阶段的叶子。
(五)、总结升华
以小组为单位,在带有枝条的贴板上贴树叶。
要求:①、对照叶子的生长过程;②、注意小组的分工与合作;③教师巡视引导。
展示游戏结果。
生活动:发现叶的大小不同,颜色不同,选择叶在枝条上的位置也不同。
2、小结:叶子是有生命的,不管人还是叶子一生很短暂,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也要像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花草树木。如果没有特殊的作用,我们就不要去摘植物的叶。
(六)、拓展延伸
师:叶子还可以做成树叶贴画你们想看吗?(播放课件)
生:欣赏树叶贴画。
引导创作:你们想不想也亲手动手做一个,很好,那么不要浪费收集到的叶子。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行创意制作。
出示名言总结。
名言: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爱默生
总结:是的,我们今天的研究只是关于一些植物的叶的奥秘,大自然中还有更多、更精彩的奥秘等待着大家去探索呢!
板书设计
叶的结构
叶的生长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