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我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2012-06-05 08:39:56)
标签:

网络技术

学习

影响

杂谈

分类: 李正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广义上的学习与学习行为,其实质与内涵就是要在先进的学习/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学习环境的数字化、学习内容的数字化、学习工具的数字化为切入点,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学习辅助工具、学生学习的情感激励工具与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改变传统学习中学生、教材、学习媒体的作用以及学生、教材、学习媒体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传统学习思想、学习结构、学习模式甚至于学习的组织形式发生全面变革,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与学习方式,大幅度提高学习/学习效率,培养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经济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人类21世纪生活的一项重大变化是以因特网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将成为基本的生活环境。在世纪之交令人眼花缭乱的变革中,人们开始用“e-”构词法来描述和交流未来生活的情景。现代信息技术,由于其带动了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使信息的收集、获取、处理、传递极其便利,将人类知识和信息传递的空间和时间的四维尺度几乎缩小为零。它带来的已不仅仅是20世纪初那样的物理学革命,而是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e-化的生存方式。它在全世界每一个角落推行新的e-化文明。一句话,它按照e-化的面貌创造一个新的世界。今天人们广泛使用的e-化概念已不仅仅是指某种媒体,或一种新技术革命,而是继青铜器、铁器、蒸汽机、发电机之后,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尺度,代表着一种新型社会革命。

在网络软硬件的应用学习中,学习单位可按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水平把相关学科的预备知识及开阔视野所需要的扩展知识组成有机的整体。因材施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但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差异很大,要在传统印刷教材中同时满足基础较差学生、一般学生和优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不同需求是做不到的,而在多媒体电子教科书中这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只需利用超文本特性设置与预备知识有关的热键以及与扩展知识有关的热键即可。

计算机网络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利于实现个体与个体之间协作式学习,传统CAl只是强调个别化学习。个别化学习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指导无疑是有好处的,但是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只强调个别化是不够的。在学习高级认知能力(例如对疑难问题求解或是要求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的场合,采用协作(collaboration)式学习策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更能奏效。
  
为了在我的学习生活中,对知识的深入学习与探究,实现举一反三的深入学习,可以实施协作式学习策略,所谓协作式学习策略,要求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以便集思广益。这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大有裨益,而且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协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协作学习正日益受到国际上愈来愈多学习工作者的研究与关注。目前在基于Internet的学习网络中,常用的协作式学习策略有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形式。可以说,协作式是最能体现网络特性,也最有利于21世纪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种学习策略之一,目前围绕协作式学习策略的探索,已成为国际上计算机网络学习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超文本与网络的结合有利于实现学习者个体发现式学习,这样学生或者学习者的个体学习效率就可以显著提高,这种发现式的学习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前所述,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能力)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才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有较高要求的学习环境的支持,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可以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因特网(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互联网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广阔无比的学习空间,在这个新世界里,将不存在任何障碍,凡有志获得知识的人都将拥有学习的权利和机会。这种学习空间的扩展,使得处于信息时代的大学生群体的学习面临一次意义深刻而又巨大的冲击。

  在互联网构造的信息技术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获知方式(即学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获知场所的变化。因特网的全球性打破了国际与地域的限制,真正实现了“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构想。大学生不在以课堂学习为基础,而是根据自己的不同兴趣和实际情况来选择何时在何地学习。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使得每一个进入网络的大学生面对的是一片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大学生好比海洋中的一艘风帆,任其在知识海洋中敖游。

  获知时间的变化。网络技术的出现,使得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的学习时间不仅局限在上课时间,网络传输的即时性使得学生在任何时间都能获得所需要的知识。

   获知观念的变化。网络的发展,使得每一个大学生的获知观念由被动接受学习的灌输和安排,转为主动的上网查资料来获取自己所想要的知识。同时由于各种知识的充塞使得大学生不局限于获得传统学习中认为 的正确的或是必须的知识,而是进一步去寻找自己认为实用的知识。

  获知内容的变化。大学生不在依赖课本上局限的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学生可以在网上随意浏览与下载自己想学的知识。

互联网对大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有利于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信息技术的共享性使文华作为无形的资产扩散到各地,使每个网民受益,达到“文化增值”的作用,也显示了文化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大学生创新知识和探究未知的信心。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摆脱了知识的权威的从众心理,从而更有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便于大学生产生协同学习的观念。协同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学习。利用互联网所构成的协同学习环境,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不受地域的限制,好比坐在一起讨论问题,实现指定内容的有效学习.同时网络还可以使学习者和学生形成协同学习的模式,通过网络大学生还可以向学习者提出问题,寻求辅导与解答。大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开阔大学生的视野,节约学习时间。网络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的资源,大学生一旦进入网络世界,即能在知识海洋中尽情遨游。网络受知识的“滞后现象”,降低了学习成本,节约了时间。因此大学生为获得知识所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也被减到最小,这是任何媒体都无法比拟的。

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越来越认为,虽然他们在不断地接受学习,但却是依靠征服信息获得学习和知识的,而不是知识的消极接受者。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就会成为一种趋势,表现在自主选课、自主参加考试、自主决定学习进度和学习时间等,更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调动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

网络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国内多项调查显示,获取信息、聊天、下载软件、玩游戏和购买是上网的六大主要内容。网络交友、网络文学、网络旅游、电子商务等概念层出不穷,以共同的网络倾向为基础的网上俱乐部、网友联谊会、网上社区孕育而生。在将来,网络将成为生活的必须,大学生无疑会成为网络中最自由的畅游者。

网络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便利。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将为大学生的创业和成才提供更多的机遇。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产业像计算机网络这样激发起年轻人极大的创业热情。近几年,网络的发展推动了一大批在校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行动,他们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发展规律,首次创业的年龄普遍在20岁左右,甚至更低。更重要的是,创业的成功和经历,使他们改变了对成长的传统看法和判断依据,注重的不仅是文凭和学历,更重要的是头脑和技术。

网络为大学生与社会之间构筑信息通道。大学校园作为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主体阵地,肩负着振兴民族的重任。建设信息化校园,已成为高等学习的必然选择。随着高校校园网与国际互联网的成功整合,一条将大学生和社会二者紧密相连的信息通道得以建立。今天,借助校园网,大学生既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有关学校的学术动态、学习科研成果等情况,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网络及时传递给老师和学校领导。通过校园网与国际互联网的联结,大学生即使足不出户,也尽知天下大事。大学生渴望更多地关心国家、了解社会,网络无疑为他们开启了一扇理想的大门。

   另外,传统学习和目前大多数学习都属于此阶段:所有的学习都严格按照学习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教材或简单的课件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按照教材的安排和课时的要求来设计所有学习活动,如果课程内容较少,就安排一些讨论,多设计一些活动,如果课程内容较多,就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力保不超时、不少时。虽然采用一定的辅导软件,但是目前的辅导软件也都在上述思想下编制出来,因此也没有什么突破。整个学习都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及学习组织都和传统课堂学习没有什么区别,整个学习过程仍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学生仍然是被动的反应者、知识被灌输的对象。信息技术的引入,只是在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工作量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而对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与传统方式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

  

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学习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也是目前大多数基础学习和高等学习都处于的层次。

  学生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学习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学习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的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的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另外,学生也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或者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学习功能。

  当然,我们这里指的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并不是装样子的那一种。如果信息技术的使用达不到投影、幻灯、录像的学习效果,或者只是简单的代替了投影、幻灯、录像等媒体,成为学习的一种装饰或点缀,使用就毫无意义。因此,该层次的学习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较小,只是必要时偶尔用一用。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学习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能将信息技术引入学习,在课上或课下为学生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创设一定的交流机会,即使不是直接改变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也必然能促进师生感情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学习的方式引入学习,主要完成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作用。要实现上述目的,并不需要复杂的信息技术,只需在有互联网或局域网的硬件环境下,采用简单的BBS、聊天室等工具即可。学生可根据学习的需要或学生的兴趣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如:我需要帮助、老师优劣之我见等,并赋予学生自由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利,使他们在课后有机会对课程的形式、学生的优缺点、无法解决的问题等进行充分的交流。

  自主学习式学习仍然是此层次的主要学习策略,学生仍以个体作业形式完成学习任务,评价方式也与前一层次相同,学生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也基本没有变化,但是,学生多了一项工作:对交流的组织和管理,由于学生感情和学习兴趣的激起,使其对学习产生优于前一层的积极性。此外,此层次对信息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互联网和局域网的使用。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自主式学习。在此层次,计算机软件实现了学生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因此,学习的发生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此外,学习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性。主要应用技术有个别辅导软件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工具。

  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个别辅导软件提供的交互方式也有所不同,体现了不同的学习(或学习)方法,从而形成了不同子模式的个别辅导软件,反映了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时的交互方式,包括:操练和练习、对话、游戏、模拟、测试、问题解答等。

  在此层次,主要采取的学习策略有个别自主式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等,虽然学习仍是封闭的、以知识为中心,但是,学生有丰富的和优秀软件相接触的机会,对学习有较高的积极性,当学习遇到问题时可以向学生或其他学生请教。学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在其遇到障碍或问题时,给予及时的辅导和帮助。最后的评价方式仍以测验为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第一阶段基本上都是封闭的、以个别化学习和自主学习为主。在第二阶段,学习观念、学习设计的指导思想、学生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等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学习者日益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学习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整个学习对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

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学生可以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保存在某一特定文件夹下或做成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有用信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相比较来说,后者比前者更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现实环境的限制,如:上网速度慢、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低、无法上Internet等原因,也可以采用第一种方式,不过要求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让学生有对信息进行筛选的可能。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发展与学习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0,7.

   [2]网络与青少年个人学习方式的关系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