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重庆既是山城,又是江城,多是倚靠桥梁来跨越山水。所以,重庆也是“桥都”,拥有建桥技术的进步与创新。事实上,由于山水的关系,重庆在古代就算是“桥都”了,迄今在市域现存的古桥近800 座,时间跨度从北宋延续至民国,其中绝大部分为清代古桥,它们或散落乡间,或荒芜在山间溪上,默默发挥“余热”,或继续不为人知。
在磁器口,就还有两座这样的古桥。
在磁器口滨江路边,雄伟的高架桥下,有一条不起眼的小河沟,河沟上架设着一座不起眼的石桥,桥面和护栏看上去很新,但桥身的石块上长满青苔,侵蚀痕迹很重,看上去很有历史。更特别的是,一般石拱桥总能看到大半个石拱,但这座桥大半部分桥身都浸泡在水里,只有桥面露在水面外,从侧面看,只能勉强看到石拱的一点顶部。
“这条小河叫清水溪,这座桥叫金蓉桥,历史已经很久了,至少一百多年吧。”一位在桥头摆摊的女士说,她就住在这附近,这座桥在她的记忆中一直都在,但很少有人注意它,“就连‘金蓉桥’这个名字,都很少有人提,一般就叫‘老桥’。”
本来金蓉桥与别的石拱桥一样,大半在水面之外,但三峡蓄水之后,清水溪水面上涨,石桥就成了现在这样。
http://ww2/large/9f3f5687gw1ey2ncrc7qvj20gc0bcq77.jpg
这座金蓉桥究竟有何来历?查询资料得知:金蓉桥为清末乡绅陈元煊集资修建。桥为一座三孔券拱石桥,长28.7 米,宽4.3 米,三拱大小相同,拱跨7.6 米。在重庆现存的众多石桥中,金蓉桥保存较为完好,造型优美,具有较高的历史与文物价值。
磁器口大门牌坊侧对面的磁南街,其实也还隐藏着一座与金蓉桥差不多的古桥。
穿过磁南街的小区,沿石梯抵达小河沟边,可以看见两座石拱桥紧靠在一起,其中一座三孔石桥规模较大,是后修的,而另一座矮小逼仄的单孔石桥,才是古桥。
可惜的是,古桥头上砌了一堵砖墙,封死了上桥的路;不过可见桥体结构仍然完整,筑桥的石块虽然长满青苔,但石块之间仍然连接紧密,足见建筑水平的高超;但桥上的路面已不见踪影,上面野草丛生。整座桥已经成为一条丧失功能的架在河上的“模型”。
这座古桥叫什么名字?有何来历?当地居民均表示不知道,甚至没人知道这座桥到底叫什么名字。
http://ww1/large/9f3f5687gw1ey2ndmyorwj20d10i3ted.jpg
“这座桥正式名字叫仁寿桥,建于清代宣统二年(公元1910 年)。”沙区文管所工作人员李先生称,仁寿桥为一座单拱石桥,桥长36 米,宽4 米,拱跨5 米,是由磁器口出来的两名武举人出资修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