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一个众所周知的名字;华佗——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被中医界喻为“外科鼻祖”。与同时代的张仲景相比他留下了太多的疑问,如姓名的怪异、与中医迥异的医术、方法无文字记载、没有医书传世、医术不能传承等等。
是否真有其人?
关于华佗的史料记载,《三国志》为最早,《后汉书》则是因袭。而《三国志》中关于华佗的文字主要来自《华佗别传》(散佚)。所以,《三国志》可谓是华佗身世的孤证,其真实性已无旁证。史家一般认为,华佗生年难考,卒于公元208年之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生,与曹操同时代,华佗最终被曹操所杀。华佗最突出的医学成就是首创了开腹手术和全身麻醉药(麻沸散)。
由于《三国志》在史籍中的重要地位,且作者陈寿又生活在华佗身后仅几十年,故可以认为华佗并非凭空编造出来的人物,华佗应当是确有其人的。但是华佗未留下一字书稿,仅凭《三国志》的记载已无法辨别华佗医术的真伪,史学界和医学界对此一直争论不休,至今仍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国籍归属问题
1930年,著名历史学家及语言学家陈寅恪先生就撰文指出,“华佗”二字是天竺语“agada”的音译,旧译为阿伽陀或阿揭陀(后省略阿字,如阿罗汉后称罗汉),华佗就是“药神”的意思(见《寒柳堂集》)。华佗的印度籍身份由此成为一个学术观点。
林梅村(考古学家及梵语学家)在《麻沸散与汉代方术之外来因素》(见《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一文中也赞同陈寅恪的观点:“agada”在梵语中的实际含义多指丸药,麻沸散为天竺胡药,华佗其名或来自五天梵音,其医术有印度因素则事在情理之中。”并称
“但只要认真观察华佗行医的社会环境,就不难发现陈说并非臆测。”
众所周知,“佗”或“陀”字多见于梵语翻译过来的佛经上,修炼成佛乃称佗(陀)。
令人费解腹腔手术
在中国历史上,自古至今只有一些简单的体表小手术,如挖除痈疽、割除息肉等。中医历来没有以手术方法治疗内脏疾病的探索,这也是中医与其它传统医学截然不同的特点。在华佗之前,《黄帝内经》记载的常用治疗方法为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爇、饮药,并强调“药治其内、针治其外”是最基本的手段。可见,华佗的外科术在当时实属另类,也找不到与中医的关联。
如果华佗的开腹手术确实奇妙,则断不可能是没有任何积累的中国医学的创新。如此复杂的大型外科手术必然要在前人的经验之上才有可能,绝不可能靠一己之力横空出世。而中国医学则完全没有解剖学认识,更不用说麻醉、止血和消毒的概念。假设华佗的外科手术基于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那也不可能只有华佗一人独霸此技,而是必定有一批水平接近的医者,就如每个时代都有群星荟萃般的众多名医一样。
况且,华佗的开腹手术与中医理念是格格不入的,在手术过程中割断经络系统对中医来说是无法想象的。中医不具备基本的解剖学知识,中医理论与实证解剖也是不能相容的,所以中国的传统医学不会成为大型外科手术产生的基础。由此可见,华佗的外科术不可能源自传统中医,而是另有源头。唯一的可能是来自其它国家或民族,而在东汉时期,印度和波斯的外科手术又确实远远比中医发达。
神奇医术的消失
在中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类别的疗法因一人故世而彻底失传。华佗如此惊世骇俗的外科术神秘地消失了,说明外科手术在当时不是普遍现象,这项技术只有华佗自己掌握,别的医生甚至传说中的华佗弟子都不能做类似的外科手术,这也说明腹腔外科手术不可能是中国医学的主要治疗手段。如果这类手术是在中医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绝不会因华佗去世而失传。同时失传的还有被誉为首创的全身麻醉药——麻沸散,是否真的有那样神奇的麻醉效果,后人多持怀疑态度。但多种史料记载表明,麻沸散中的主要成分非中土所产,乃是来自西域或其它地方。至于华佗为什么没有留下片言只语的医学著作,很可能是因为华佗不能用汉字写作的缘故。
在华佗之后,中医并没有在外科手术上取得任何成就,甚至外科都不算中医的主要治疗方法。如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翼方》云:“
故有汤药焉,有针灸焉,有禁咒焉,有符印焉,有导引焉。斯之五法,皆救急之术也。”这些治疗方法与内经时代没有什么区别,直至明清时期中医的主要治疗手段也不过如此,外科手术始终都没有成为中医的主要内容。华佗起死回生的医术就这样神奇的消失了。
http://s8/mw690/9f345081td2ea9a1b3eb7&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