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双减能不能减少内卷和焦虑》有感
(2021-08-04 10:48:26)分类: 读书笔记 |
最近花了几天时间阅读了杨东平院长的在2021年5月27日“共识国际论坛”的讲稿(发布于公众号“梅拾樱”),对里面的很多观点很有感触,文章解答了我心里的很多疑惑,也帮助我看到了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不足。其中,有几句话印象颇深:
“在教育理论当中,三种不同的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场所或者边界。家庭教育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它的功能并不是帮助学校提分或者帮助老师批改作业,完全不是这个功能,它的功能是什么呢?就是发现这个孩子与众不同的独特的禀赋、特长、兴趣、爱好,然后鼓励孩子自我发现、自我实现。……家长面对自己的这个孩子,就应该完成家庭教育的使命,发现这个孩子独特的自我,并且鼓励、培养他们的特长、兴趣,让他们走上一条自我发展的道路。”
多年来,我一直在各种纠结中辗转,鸡娃、不鸡娃,素质教育还是学科教育,什么是合适的度,一直在摇摆不定。这句话给我提了个醒,学校的教育是针对所有孩子来的,学校给予的教育重点是学科教育,而家庭教育,应该是学科教育之外的那些东西,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好的生活习惯、思考习惯,以及最最重要的,带着孩子多尝试,发现孩子的兴趣与热爱,并帮助他继续挖掘,深度培养,找到那股能够滋养他一生的自信和自洽的清泉。而不是盯着孩子的短板,一直想着补短板,当然特别短的短板是要补,可是不应成为教育的重点内容。作为禾禾的妈妈,我自问这一点做的非常不好,甚至我在学科教育上已经走到了偏执的阶段,对于禾禾的兴趣与热爱,发现与发掘不足,至今我只知道禾禾的大运动比较不错,比较喜欢奥特曼,其他就再说不出什么了。接下来如何做呢,带禾禾多多尝试,可以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了解,试听。目前禾禾坚持的比较好的有游泳和乐高、体适能和轮滑虽然都上的还可以,但是好像兴趣不大,上完就完了。另外就是艺术类的,可以体验看看。
“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发自内心具有热情的事情去实现它,走向自我实现,而不是把教育作为一块敲门砖、一个功利性的工具。”
“真正重要的是发展自己应变的能力。这种应变的能力还是建立在一些核心素养基础上的,有一些的更基本的能力是在那些专业能力之外的。”
这句话同《园丁和木匠》书中的观点有相似之处,作为家长,我们身为园丁,不是要为心爱的植物打造一个温室,而是培养出能够应对各种环境下的坚强花朵。
“如果我们真的具有前瞻性,具有一种超越性的未来观,我们就会知道:上不了名校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你的孩子没有任何爱好,没有任何特长,尤其是对新兴起的这些领域和职业,没有基本的了解,也没有做过尝试--这才是令人担心的。“
“更大程度地尊重孩子、信任孩子,让孩子去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去敢于冒险、敢于探索、敢于进入各个不同的领域,去经历他们自己的未来,这种做法是更接近于幸福的目标的。”
前一篇:握笔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