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艺术——纪多泉图文

标签:
文化 |
奉请唐卡是为了朝拜,唐卡是藏民的供奉对象,唐卡就是流动的寺庙。唐卡是凝聚信仰的艺术品,画唐卡是一个修行的过程,其中的虔诚不言而喻。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
绘画题材
唐卡被人称为“藏文化百科全书”,其题材内容以宗教为主,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民间传说、世俗生活、建筑、医学、天文、历算等领域。一般可分为,宗教类和非宗教类。
宗教类包括:曼荼罗画、本生、
非宗教类包括:历史、传说故事、天文历算、藏医药学等。
其中最常见的是宗教画——佛像,这种唐卡一般中心位置描绘主要人物,从画面上角开始,围绕主体,按顺时针方向与中心人物有关的人物、活动场所或故事布满一周。每幅唐卡画一般描绘了一个较完整的故事,画面的景物随故事情节的需要而变化,不受历史、时间、空间的限制。画面人物也不受远近透视关系的影响,构图均衡、丰满、多变。
艺术流派
唐卡最早是受尼泊尔
风格的影响
在公元7世纪左右,随着佛教的大量传入,西藏境内大兴建寺修庙之风,
当时寺庙内的壁画、塑像等都由尼泊尔和中国的画家、雕塑家所塑绘,
自此之后到15世纪之前的由尼泊尔和藏族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后人一并称之为尼泊尔画派。之后有在宗喀巴
时期的齐岗画派;15世纪兴起的勉唐画派和钦则画派;
主要分类
1、按内容:佛像唐卡、传记唐卡、历史唐卡、神话传说唐卡、教理唐卡、天文唐卡、历算唐卡、
3、按材质:
(1)刺绣唐卡。用各色丝线绣成,这种唐卡坚韧耐用,不易毁坏。
(2)缂丝唐卡。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用各色纬线在图案需要编织处,用经线交织而成,雕石镂木等具有立体效果。
(3)织锦唐卡。质地多为缎,纬线由各色丝线组成,顺而间错提花织造,形成所需图案、形象、景物。
(4)堆绣,也称贴花唐卡。先将各色彩缎剪成图形(人物、鸟兽、树木、楼阁、花草等),粘贴在唐卡底料上。
(5)绘画唐卡。多是先绘画于纸、布、牛皮、羊皮等上,而后做成唐卡。它的基本绘画形式与壁画无二。
(6)珍珠唐卡。珍珠唐卡是唐卡画中的特殊品种,数量极少。西藏山南昌珠寺的度母珍珠唐卡,由上万颗珍珠宝、艺术石串成,造型舒展雅致,十分昂贵。
而手绘唐卡又分为:彩唐(白底,用各种色彩绘制)、金唐(金色背景)、银唐(银色背景)、红唐(红色背景)、黑唐(黑色背景)。
色彩的来源
唐卡画师是把唐卡绘画需要的所有颜料分为九类:土、石、水、火、木、草、花、骨和宝石。
属于土的颜料有:白土、南碱、金刚土、红土。
属石类的颜料有:银矿石、黄铜矿石、云母、青金石、铜绿石、朱砂、
属于火类的颜料有:墨、砒石、雄黄等。
属于草类的颜料有:力士草、鸡爪黄连、狼毒草、苋菜等。
属于花类的颜料有:桦树花 、野菊花、报春花等。
属于骨类的颜料有:蛤、海螺、龙骨等。
这些纯天然的颜料从色相上也可分类:
白色类:白土、南碱、金刚土、海螺、云母等。
黄色类:砒石、雄黄、力士草、鸡爪黄连、金树、野菊花、桦树皮等
红色类:朱砂、苋菜、红土等。
蓝色类:青金石、蓝靛类、硬树等。
绿色类:铜锈、铜绿石、孔雀石等。
黑色类:锅烟子、煤矿石等。
所有颜料又从物质属性分为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
矿物颜料常用的有:仁布白土(白)、朱砂(红)、青金石(石青)、孔雀石(石绿)、雄黄/雌黄(黄)、黄丹(橙)。
植物颜料常用有花青色、胭脂色等,植物颜料的制作工艺相比于矿物颜料要简单。首先采集花木或树皮,清洗后浸泡或熬煮,得到不同颜色的汁水后,蒸发制成颜色丸即可
唐卡的绘制流程
1、选布:画布一般是浅色画布,不要太厚太硬,画布太厚太硬容易使颜料剥落和皱裂。最合适的画布是织工细密的纯白府绸或棉布,没有图案的白丝绸做画布也非常合适。有的唐卡尺幅很大,只能把几块画布用非常细密的针脚缝合在一起,缝好的两块布的接缝不能有碍于唐卡画面的完整。
2、固定画布:沿画布的四边把它缝在一个细木画框上(画框的四条框都是用和普通铅笔粗细差不多的树枝制成),把细木画框上的画布绷紧,再用结实绳子把细木画框牢牢地绑在大画架“唐卓”上面,按“之”字形的绳路式样把细木画框的四个边同大画架的四个边绑在一起。
3、上胶和打磨:首先在画布上涂上薄薄一层胶水作为“底色”,然后晾干。涂淡胶的目的是防止画布吸附,渗入颜料;防止颜料在画布上“变花”,使颜料涂上面布对不会失掉本色。此后,再薄涂一层有石灰的浆糊。等第二层涂料干后把画布铺到木板或桌面之类的平坦地方,用一块玻璃或贝壳、
4、矫正画布:正其经纬。
5、打线:画出主要的定位线。其中有边线、中心垂直线、两条对角线和其他任何需要标出的轮廓线。
6、勾草图:用炭笔 画出佛像的素描草图“白画”之后,再用墨勾成墨线(墨线草图即线描草图称“黑画”)。
7、上色:根据画面描绘的水泊、岩石、山丘、云雾等景物的不同,在不同的景物上涂上相应的颜色。一次只上一种色,先上浅色,后上深色。绘佛像时,先绘莲花座,再画布饰,最后画佛身。画背景时,先浅色后深色。
8、勾线:把上面所说的部分画完后,用金色画衣服上的图案(这些金色图案称“金画”)。一些画面装饰和画面其他地方也用各色线条来勾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