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的艺术理论与绘画实践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代意识,对于当代中国画创新都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王鲁湘先生在其所著《冰上鸿飞》这部研究黄宾虹画学的专著中,从中国传统哲学、玄学、美学的高度,把握住了黄宾虹画学思想的精髓,抓住了许多规律性的东西。书中的"磨砻而成大器"、"内美静中参"、"太极图是书画秘诀"、"画之道在书法中"、"不齐之齐三角觚"、"吾以山水作字,而以字作画"、"一烛之光,通体皆灵"、"雨淋墙头月移壁"等,都是黄宾虹对传统绘画乃至传统文化独到而深刻的体悟,也是作者对黄宾虹画学的精辟总结,可谓一语中的。黄宾虹在《国画之民学》中说:“当我在北京的时候,一次,另外一位欧美人去访问我,曾经谈起”美术“两个字来,我问他什么东西最美,他说不齐之觚三角最美。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知道桌子是方的,茶杯是圆的,它们虽很实用,但因为是人工做的,方就止于方,圆就止于圆,没有变化,所以谈不上美。凡是天生的东西,没有绝对方或圆,拆开来看,都是由许多不齐的觚三角合成的。三角的形状多,变化大,所以美。一个整整齐齐的三角形,也不会美。天生的东西绝不会都是整齐的,所以要不齐,要不齐之齐,齐而不齐,才是美。《易》云:‘可观莫如木'.树木的花叶枝干,正合以上所说的标准,所以可观。这在中国很早的时候便有这种认识了。”
王小川所著《黄宾虹笔墨探微》中有黄宾虹论“五笔七墨”课徒手稿,其中的第二行就有“不齐觚弧三角”,那么这个“觚”是什么样子呢?下面是一组青铜器“觚”的照片。由于隔着厚厚的玻璃,很难拍清楚,所以选取的角度非常有限。我先后于2012年3月,2013年4月两次去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作专题拍摄。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
下面是青铜器“方觚”的照片,它们与上面一组“觚”的造型有一定的区别,也许黄宾虹所讲的“三角觚”就是上面的那些“觚”。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
这个酒器的觚在《论语•雍也》中有:“觚不觚,觚哉,觚哉!”王充《论衡•语增》里有:“文王饮酒千钟,孔子百觚。”
觚还有另外的意思是古代用来写字的木简。例如,陆机《文赋》:“操觚以率尔。”这个“觚”在古代画论里也能见到,如《唐文粹》卷九十七,符载《江陵陆侍御宅讌集观张员外画树石序》一文中有:“……观夫张公之艺,非画也,真道也。当其有事,已知夫遗去机巧,意冥玄化。而物在灵府,不在耳目。故得于心,应于手;孤姿绝状,触毫而去。气交冲漠,与神为徒。若忖短长于隘度,算妍媸于陋目;疑觚舐墨,依违良久,乃绘事之赘疣也。……”成语“率尔操觚”——拿起木简就写,就是这个觚。
觚的第三个意思是棱角,棱形。《汉书•律历志上》:“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
童中焘教授在《中国画画什么》一书中谈潘天寿绘画思想的学术价值有如下的论述:
论中国画的结体,黄宾虹有句名言:“齐与不齐三角觚”。我国古代用以书写的竹木条,叫作“简”,三面平直,两头的平面为不等边三角形(“不齐”),捆绑起来,称为觚(“齐”)。中国画的立形、布置与点画结构,有似觚的结体,齐(整体)中含不齐,由不齐成齐,即所谓“齐而不齐”“不齐之齐”。这一结体原则,在生动灵活的变化中达到整体的和谐,体现了传统“和而不同”的审美观念。
我觉得这一观点还是比较直观的,一捆书简两头的状态是:许许多多的不等边三角形不规则地组合在一个自然形内,其中的变化是无穷的。
下面是霍春阳老师讲解的黄金比,这是对三角觚的实际运用。






以下是国画作品里的运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