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用纸的品种多,有宣纸、皮纸、高丽纸等,它们各有不同的特色与性能。最好用的是安徽泾县产的宣纸。泾县宣纸以青檀树皮和稻草作为主要原料,工艺复杂,制作精细。纸质地绵韧,洁白纯净,纹理清晰,松而不弛,紧而不实,淡而不浑,光而不滑百折不损。润墨性能好,浓淡层次分明,具有发墨定笔的特性。(发墨是指墨色在纸上生润有色;定笔是指笔痕清晰。)有“纸中之王”的美誉。
宣纸分为生宣和熟宣两类。
生宣——没有经过加工,挥笔泼洒,水墨酣畅,极富韵味,吸水性强,渗化迅速。写意山水画多用生宣。
熟宣——用生宣加刷胶矾水而制成的,水墨不易渗透,可细致描绘,反复渲染,适宜画青绿重彩的工笔山水。
宣纸根据原料配制比例不同,大致有特净类、净皮类和棉料类的区别。
特种净皮——以檀树皮作主要原料,配以少量稻草精制而成,纸性坚韧、柔软,着色鲜亮,下笔见痕,层次分明,笔墨易于控制,是宣纸中的精品。山水画用特种净皮来画最好。
净皮——稻草含量稍多,性能仅次于特种净皮,只是手感略微绵软一些。
棉料——棉料类在配料比例上是以草料为主,以檀树皮为辅,纸性较净皮类更加绵软,手感柔润。
宣纸在抄制时因抄制手法有别或纸浆稀稠不同,因而宣纸又有单宣、二层夹宣、三层夹宣之分。最薄型的宣纸是特制的,主要用于拓片,拷贝,印刷古籍,装帧印谱。品名有棉连,扎花,罗纹,龟背纹,蝉翼等。大幅面的山水画用夹宣较好,能够承受住水墨。抄造宣纸的材料里面有檀皮,笔触到纸上有笔痕,它有晕化的感觉,水分大时有水渍,水分少时它比较松毛。宣纸能使笔墨形式发挥到极致,体现出笔墨结构的秩序性,宣纸就能表现出结构来(亚麻布上画,用笔墨的信息就中断了。)非常淡的笔放在那儿,第二笔重复画那个地方,笔与笔之间的关系能看得非常清楚,因为它有水渍,有水渍再把墨泼进去以后笔迹清楚,表现力发挥到极致了。真正好的特种净皮,手感极好,真可谓“指哪打哪”,浓淡自如,虚实自分。
从宣纸的幅面规格上分,有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八等。
宣纸之外,常用纸张还有高丽纸(北京产)、皮纸(浙江温州产)等。高丽纸渗水性不及生宣,容易掌握,但水墨画的韵味不易求得,且干后画面墨色易平易灰,但好在高丽纸承受力强,抓得住丙烯类颜料。生纸虽性能各异,但由于画家喜好不同,大家各取所需,故而难以一概而论。
安徽生产宣纸的厂家比较多,质量好的主要有以下五个牌子:
红星牌(乌溪)、红旗牌(小岭厂生产,现已经停产)、汪六吉(宴公堂宣纸厂)、汪同和、金星。
附: 我国纸的文化源远流长,历代名纸很多,早期的纸如絮纸,灞桥纸,居延纸,中纸,罗布淖尔纸,旱滩坡纸,蔡侯纸等等,有的见于著录,有的是现代考古的实物发现。由于历史久远和当时生产的数量有限,这些纸已均无传世。
这里介绍一些唐宋以后的名纸。
1、宣纸。因产于宣州而得名。唐以前开始制造,开始以檀树皮为原料。宋元以后又用楮,桑,竹,麻等十数种原料制作。宣纸质地绵韧,纹理美观,洁白细密,搓折无损,利于书写绘画,墨韵层次清晰,有独特的渗透,润墨和一次吸附性能,落墨着色,能呈现出明显的书画虚实相同的独特风格,写字骨神兼备,作画墨韵生动。另外它还耐老化,防虫蛀,耐热耐光,适合长期保存,有“千年美纸”,“纸中之王”的美称。宣纸根据其加工不同可分为生宣,熟宣和半生不熟宣。生宣纸又叫生纸,生产后直接使用,吸水性,润墨性强,强用于泼墨画,写意画。笔触层次清晰,干,湿,浓,淡,变幻多端。熟宣纸,以生宣纸经过矾水浸制者叫做熟宣或矾宣。经过加矾,砑光,拖浆,填粉,深色,洒金,加蜡,施胶等工序而制成,作书画不易走墨晕染,适宜于画工整细致的工笔画和写楷隶书。此纸久后会漏矾脆裂。唐朝写经的硬黄纸,五代北宋的澄心堂纸都是熟宣纸。半生不熟宣即半熟宣,是用生宣浸以各种植物汁液而成,具有微弱的抗水力,用以写字或作画,墨色洇,散较缓,适用于书写小幅屏条,册页或用作兼工带写的绘画。
2、薛涛笺,唐末五代名纸。是一种加工染色纸,因为由薛涛创制,所以得名。薛涛,唐长安人,幼年随父亲宦居四川,后父逝,沦落风尘成为乐*。她善作诗填词,感当时纸幅太大,亲自指导工人改制小幅纸。因用薛涛宅旁浣花溪水制成,因而又称“浣花笺”。相传薛涛曾把植物花瓣撒在纸面上加工制成彩笺。这种纸色彩斑谰,精致玲珑,又称“松花笺”。后历代有仿制。
3、水纹纸,唐代名纸,又名“花帘纸”。这种纸迎光看时能显示除帘纹外的透亮的线纹或图案,目的在于增添纸的潜在美。制法有二:一为在纸帘上用线编纹理或图案,出于帘面,抄纸时此处浆薄,故纹理透亮而呈现于纸上;其二为将雕有纹理或图案的木制或其他材料制的模子,用强子压在纸面上,犹如现在通用的证卷纸,货币纸的水印纹。明杨慎《丹铅总录》云:“唐世有蠲纸,一名‘衍波笺’,盖纸纹如水纹也。”
4、澄心堂纸。南唐时徽州地区所产宣纸,薄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有的五十尺为一幅,从头到尾,匀薄如。南唐后主李煜特别喜爱这种纸,特意用自己读书批阅奏章的处所——澄心常来贮藏,供宫中长期使用,所以称“澄心堂纸”,后世视为艺术瑰宝。
5、谢公笺。这是一种经过加工的染色纸,为宋初谢景初(1019-1084)创制,因而得名。谢氏受薛涛造纸笺的启发,在益州设计制造出“十样蛮笺”,即十种色彩的书信专用纸。这种纸色彩艳丽新颖,雅致有趣,有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十种色,与薛涛笺齐名。
6、高丽纸,又名韩纸,高丽贡纸。古代高丽国(又称高句丽,朝鲜)所产之纸。北宋陈《负暄野录》云:“高丽纸以棉,茧造成,色白如绫,坚韧如帛,用以书写,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奇品也。”此纸多为粗条帘纹,纸纹距大又厚于白皮纸,经近人研究,宋元明清时我国书写所用高丽纸,大部分是桑皮纸。清乾隆时我国有仿制的高丽纸。
7、金粟笺纸。宋太祖赵匡胤提倡佛教,全国印经之风盛行,为适应这种需要,当时歙州专门生产一种具有浓淡斑纹的经纸——硬黄纸,又名蜡黄经纸,或称金粟笺。金粟寺在浙江海盐金粟山下,因寺内抄经需纸特多,故纸名“金粟笺”。它的特点是质地硬密,光亮呈半透明,防蛀抗水,色美丽,寿命很长,虽历千年,犹如新制。
8、白鹿纸,古纸名。《至正直纪》:“世传白鹿纸乃虎山写之纸也。有碧,黄,白三品,白者莹泽光净可爱,且坚韧胜江西之纸。赵松雪用以写字作画,阔幅而长者称白,后以白不雅,更名白鹿。”
9、玉版纸,古代名纸。一种洁白坚致的精良笺纸。宋黄庭坚《豫章集,次韵王炳之惠玉版纸》诗:“古田小笺惠我百,信知溪翁能解玉。”元费著《蜀笺谱》:“今天下皆以木肤为纸,而蜀中乃尽用蔡伦法,笺纸有玉版,有贡余,有经屑,有表光。”《绍兴府志》:“玉版纸莹润如玉。”
元,明,清以来,造纸原料及生产技术都有了很大突破和发展,出现了许多精品,成为可供人观赏珍藏的艺术品。
明代生产的“宣德贡笺”,在制作技艺上较为湛。这种加工纸有许多品种,如五色粉笺,金花五色笺,五色大帘纸,磁青纸等。明代还仿制了唐代“薛涛笺”和宋代“金粟山经笺”。这种仿制纸中加云母粉,纸面露出光亮耀眼的颗粒,这是明代人的创新。明代江苏苏州一带有一种洒金笺也名重一时。
清代以来仿制加工的纸品种更多,尤其康熙,乾隆年间(17-18世纪)的制品最为精细,且有传世纸品留存。乾隆年间仿制的“澄心堂纸”,这种纸多为斗方式,纸质较厚,可分层揭开,多为彩色粉笺,还绘以泥金山水,花鸟等图案,纸上均有长方形隶书小朱印,印文为“乾隆年仿澄心堂纸”,纸料为皮料。清仿“薛涛笺”,是一种长方形粉红小笺,印有长方形小印,印文“薛涛笺”,多用于信纸。乾隆年间又仿制“金粟经纸”,乾隆帝喜用此纸写字,又用此纸印《波罗蜜多心经》。有些内府的名画也用此纸做“引首”,故宫博物院尚有保存。乾隆时期还仿制元代名纸“明仁殿纸”,如“清仿明仁殿画如意纹粉蜡笺”,纸上用泥金如意云纹,纸厚,表面平滑,纸质匀细,纤维束甚少,属桑皮纸。这种纸两面均有精细的加工,背面有黄粉加蜡,且以金片洒之,纸的正面右下角阳文“乾隆年仿明仁殿纸”隶书朱印。此纸为内府库品,造价极高,有很高的工艺水平。清代除仿制古名纸外,还有一些创新的产品。如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内的“梅花玉版笺”,纸为斗方式,皮纸,纸表加以粉蜡,再用泥金或泥银绘以冰梅图案,有方形“梅花玉版笺”朱印。这种纸创于清康熙年间,乾隆年间复制盛行,薄于仿明仁殿纸。
清代还新创“五色粉蜡笺”。这种粉蜡笺始于唐代,是以魏晋南北朝时的填粉和唐代的加蜡纸合二成一的加工纸,成为多层粘合的一种宣纸,具备粉纸及蜡纸的优点。底料的皮纸,施以粉加染蓝,白,粉红,淡绿,黄等五色。加蜡以手工捶轧砑光,称为“五色蜡笺”。有的在纸面上用胶粉施以细金银粉或金银箔,使之在彩色粉蜡笺上呈金银粉或金银箔的光彩,称“洒金银五色蜡笺”;有原用泥金描绘山水,云龙,花鸟,折枝花等图案,称“描金五色蜡笺”。此纸防水强,表面光滑,透明度好,具有防虫蛀的功能,可以长久张挂。书写绘画后,墨色易凝聚在纸的表面,使书法黑亮如漆。由于制作精细价高,故多用于宫廷殿堂书写宜春贴子诗词,供补壁用或作书画手卷引首,室内屏风,多见于宫廷内府殿堂的书写匾额及壁贴等,民间很少流传。乾隆内府制作最精,也称“库蜡笺”。
明清以来还有一种新的加工纸,为砑花纸。纸料为上等较坚韧的皮纸,有厚有薄,图案多以山水,花鸟,鱼虫,龙凤,云纹或水纹,也有人物故事或文字。此纸透光一看,能显示一幅美丽的暗纹图画。故宫保存的“砑花蜡印故事笺”,用的是细帘纹皮纸,纤维交结匀细,纸厚,色以土黄为多,纸上砑有《赤壁赋》,《卢仝烹茶》等人物故事图案的暗纹。绘画风格均受宫廷绘画的影响。纸的表面施粉,非常精细,很适于笔墨书写。此纸加工方法为加粉染色,再把画稿刻在硬模上,再以蜡砑纸,模上示的花纹因压力作用而呈现光亮透明的画面。明清以来还制造罗纹纸,发笺,白云母笺,各色雕板印花壁纸等。纸的加工工艺创造了染色,加蜡,砑光,施粉,描金,洒金银和加矾胶等各种技术,人们以“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来形容工艺的繁杂及艰苦。
明清时期我国造纸业在各方面都达到了很高水平,安徽的“宣纸”,江苏的“粉蜡笺”,福建,浙江,陕西的“竹纸”,均为当时著名品种,并流传到国外,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交流作出了很大贡献。
下面介绍几种明清时期的书画用纸:
1、毛边纸,这是一种竹纸。明末江西出产竹纸,纸质细腻,托墨吸水性能好,适宜于写字,又可用于印刷古籍。因明代大书家毛晋嗜书如命,好用竹纸印刷书籍,曾到江西大量订购稍厚实的竹纸,并在纸边上盖一篆书“毛”字印章,人们习惯称这种纸为“毛边纸”,并沿用至今。现在我国南方产竹的地方均有生产,以嫩竹作原料,用石灰沤烂发酵,捣碎成浆,再添加适当的黄色染料,不施胶,手工竹帘抄造而成。毛边纸质地细嫩,柔软,韧性好,略带蛋黄色,吸水性强,用于书写,印刷,容易吸干墨水,字迹经久不变。较重的毛边纸又称为“玉扣纸”。江西横江出产的仿毛边纸又称为“重纸”。现在有些地方如浙江一带用碱法制浆,在竹帘丝网的圆网造纸机上造出,称“机制毛边纸”,这种纸的质地,外观与手工造的毛边纸均有较大差别。
2、元书纸,产于浙江省富阳县一带。用竹浆抄造。纸质较差,但吸水性好,呈蛋黄色。多用作小学生写大小楷毛笔字练习本,有时也用作农村糊窗纸和加工成卫生纸。
3、连史纸。又叫“连四纸”,“连泗纸”,纸质较厚者又称为“海月纸”。原产于福建省邵武,以及闽北地区和江西省铅山县一带。采用嫩竹做原料,碱法蒸煮,漂白制浆,手工竹帘抄造。纸质薄而均匀,洁白如羊脂玉,书写图画均宜,多用来制作高级手工印刷品,如碑帖,信笺,扇面原纸等。相传是福建邵武连姓兄弟二人经过多年研制,精工抄造而成,因他们排行“老三”,“老四”而得名。
附:宣纸的标准尺寸
三尺全开:100
x 55 三尺单条:100 x 27
三尺横批:100 x 55 三尺对联:100 x 27
三尺斗方:55 x 50
四尺全开:138 x 69 四尺单条:138 x 34
四尺横批:138 x 69 四尺对联:138 x 34
四尺斗方:69 x 68 四尺三开:69 x 46
四尺四开:69 x 34 四尺六开:46 x 34
四尺八开:35 x 34
五尺全开:153 x 84 五尺单条:153 x 42
五尺横批:153 x 84 五尺对联:153 x 42
五尺斗方:84 x 77
六尺全开:180 x 97 六尺三开:97 x 60
六尺对联:180 x 49 六尺斗方:97 x 90
七尺全开:238 x 129
八尺全开:248 x 129
八 尺 屏:234 x 53
一丈二尺:367 x 144
一丈六尺:503 x 193
一丈八尺:600 x 248
生宣纸存放一段时间才能最好体现其良好的纸性:
1、生宣纸存放满5年后即为“陈纸”。
2、原料工艺改良之前,原材料要是在自然环境下,经过10个月(甚至更多)的时间,之后才进入生产,所以这个存放时间最短应该也要长于10个月。
3、生宣纸之所以“陈纸好用”,归根到底是因为“经过了反复不断的吸潮、干燥”过程,保存环境如能偶合这种“干湿变化”,应该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让新纸体现宣纸的特性。
4、偏潮湿的环境比偏干燥的环境更有利于宣纸的“加速变陈”。
长时间的存放是为了消除宣纸的燥性,即俗称火气。所谓火气,就是纸很硬,不柔软,不温润,笔墨上去后,笔触与手感很燥,不能畅快地表现笔墨的韵味和书画效果的意趣。
退火的方式有好多种,比如放在一边让他自然暴露在空气中,过上几个月,或者几年,纸就好用,等等。其实,好墨出来就是好,放多久都好,差的放一万年也不会好到那里去;同理好纸,不论新旧,出来即是好的,年代放久些,只是更好用,有的纸本身质量不好,存放再久无非是纸不像原来那么湮了,纸熟的成分增多。再有,纸的退火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要自然放上几年。采用那种人工方式使其快速变陈的纸,装裱后不消十来年,就会发暗失色;而自然退的东西,其墨韵之层次,都会越久越新,越久越有神的。
纸必须自然陈,不可加工,但凡加工必然伤纸,纸一伤,当时用尚好,时间久了纸可就要出问题了。
另外,把自己藏纸方法在这里也说说。首先,将自己所有需要藏起来的纸全部叠加起来,外面用牛皮纸或废报纸裹好,但两头不要包严了,目的是为了让纸自然透气,但千万不能用塑料袋包装。其次,将纸放于空气流通处平放;最后是每半年将纸打开,平铺在有太阳光的地方略晒一下,目的是为了除湿气,但宣纸不宜见风,但凡被风肆虐过的宣纸,书画后的墨色上会出现灰白点。收的时候就将原来叠加的顺序打散,继续重复原来的操作即可。
宣纸的主要原料是青檀和燎草(沙田稻草),传统手工艺制作。鉴别宣纸优劣,一般首先从外观上看,精工细作的宣纸,也不是完全没有杂质,太纯则有可能是化学浆板制成,有很多杂质,则有可能是其他原料代替或者以次充好。仅仅从外观上仍难识别宣纸好坏。下面介绍的两种辅助方法供参考:
其一,将两张不同厂家的手工生宣纸(单宣)小样张并排铺在画毡上,在接缝处用淡墨从这张纸画到另一张纸上,稍等一会再靠第一笔边上画上同样的第二笔,以看出层次清晰者为好宣纸,否则说明纸质不好。层次分明(水墨分明)是宣纸的主要特征之一。
其二,将生宣纸(单宣)裁成适当大小,装入带盖的玻璃杯中,再加入五分之四的清水,盖上盖,然后用力上下摇晃,再看纸张的破碎程度,易碎的为劣质宣纸,未碎或略碎则为优质宣纸。也可将两张不同厂家的宣纸,放在同一杯中同时比较,对比效果更为明显。好的宣纸见水后有丝绸样感觉,且不易破碎。

生宣卡纸

温州皮纸

高丽纸

生宣纸成品镜片

生宣纸
特种净皮
画山水用得最多的一种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