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园画传导读(续十四)——纪多泉文

芥子园画传导读(续十四)——————————————
原文:
略……
巢勋跋
注释: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芥子园画传》都是以胶版单色印成的普及本,是1960年版重印的,不仅没有色彩,也没有浓淡墨的效果,这是最大的遗憾,也是初学中国画临摹画谱需要留心的。但老一辈的画家如齐白石、潘天寿、林风眠等都是从临摹《芥子园画传》起家的。
《芥子园画传》每集前都有《画学浅说》,用简短的文字来介绍中国画论及画史中有关绘画的理论和技法问题。例如第一集《山水谱》介绍了“六法”、“六要”、“六长”、“三病”、“十二忌”、“三品”、“分宗”、“重品”、“成家”、“能变”、“计皴”、“释名”、“用笔”、“用墨”、“设色”等。这些《画学浅说》,有的为编者自己撰写,有的是摘抄古今名家画论画法。个别段落具有哲学意味。有的以述说画理为主,兼顾技法;有的以述说技法为主,内含画论。古代贤明的人做事、作画都是遵循某种规律、法则,讲究方式方法的。初学画的人必须从老师处、从古今名画中、从自己的学习和创作实践中,逐渐掌握绘画的一般规律和种种具体的技法。
关于有法与无法的关系,《芥子园画传》指出“无法非也”。石涛说:“无法则于世无限焉。”意思是说作画也像做任何事一样,如果不遵守一定的法则,那就意味着不受任何限制,那就是“无法无天”了。石涛说:“古之人未尝不以法为也。”意思是说古代贤明的人做事(包括作画)也都是遵循某种规律、法则,讲究方式方法的。“有法”与“无法”要辨证地统一起来,从发展变化中看待有法与无法。初学画的人必须从老师处、从古今名画中、从自己的学习和创作实践中,逐渐掌握绘画的一般规律和种种具体的技法。画家掌握了某种规律和技法之后,必须继续发现和探索新的规律和技法。要从古今名画中进行探索,还要从大自然中、从生活中进行再探索。在对大自然的描绘和对主客观的表现中统一有法与无法。
中国画一直在变,《芥子园画传》说“人物自顾、陆、展、郑,以至僧繇、道元一变也。山水则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这一段精辟的论述,高度地概括了山水画发展变化的关键点,现在的美术史及教科书都以它为依据展开论述的。绘画有一般的、统一的规律,“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个画学古训是不变的,对“气韵生动”的要求也是不变的,而具体的画法却是应当变的。
《芥子园画传》对于用笔、用墨的论述相当简要深刻。“古人云:有笔有墨。笔墨二字,人多不晓。画岂无笔墨哉?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无轻重、向背、云影明晦,即谓之无墨。”这只是就山水画而言的。其实,中国画都要求有笔墨的。南齐谢赫“六法”论,只提“骨法用笔”,可惜没讲如何用墨。五代的荆浩在《笔法记》中首先把用笔和用墨同时提出来。笔墨相依为用。“有笔”的含义有几个层次:首先,既用笔塑造对象的形体结构,又用笔表现“骨力”、“骨气”,要有力。其次,把从书法中所学到的用笔功夫运用到绘画中去。再次,用笔要有变化。用笔要讲究点、勾、皴、擦之法,有轻重、疾徐、曲直、干湿、方圆、偏正、顺逆等等变化。
用笔不但要写形,而且也要表现神采,关键是:“寓刚健于婀娜,行遒劲于婉媚”。(沈宗骞语)从结果上看,“笔”是用毛笔蘸墨或色在纸、绢上画出的笔痕,它必须极具骨力、极具功力、极具力度感,有黄宾虹的“五笔说”——平、圆、留、重、变。从过程上看,中国画的用笔,要有“抑扬顿挫”,要有“一波三折”,要有丰富的变化,但又要藏于“运笔”的过程之中,应是起有锋、转有折,放要留得住,收要提得起,画出的笔要“杀”纸。
墨法,要学会用浓墨、淡墨、泼墨、积墨、焦墨、破墨、飞墨。这是要借助别的画谱来解决的,如《黄瓜园画谱——山水册》,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或用丘挺编著《山水画笔墨技法详解》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